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盐城县,某处海边,放眼望去,一人高的大水缸,足足有上百口,一名名壮汉正在不断的向里面挑海水。
每口大缸的上面一角,都有一个木架子,上面蒙了一层纱布,挑水的壮汉沿着台阶,将海水从纱布上面倒入缸中,水中的一些沙石杂草便会被过滤在纱布上。
这只是晒盐工艺的第一步,这些海水会在缸中沉淀一日,然后缸的下端会有一个出水口,工人会将沉淀过的海水,再进行两次过滤,便可将里面的海水倒入瓷盘中进行结晶。
若是日头足,结晶所需的时间倒是只要一到两日,但簸箕大的瓷盘,每次也就能出二两盐,实在少的可怜。
朱慈烺也知道,要是将缸中的水在多暴晒沉淀几日,让海水更浓一些,一盘下来出盐肯定要高得多。
但再三斟酌后,他还是决定保持两天就出盐的效率,虽然产量少的可怜,但架不住可以无限扩张瓷盘和水缸的数量。
不然时间一拖久,万一中途下雨,那就得前功尽弃,至于搭草棚什么的,他想都没想过,最多给那些工人搭个歇脚喝水的地方。
无论是水缸,还是盐盘,都是露天直接放置在海水淹不到的沙地上,不做任何装置和保护措施,否则还不如煮盐更省时省力。
虽然水缸和圆盘的数量多了,会需要大量的工人来挑水过滤,来回折腾,但也只是暂时的,等他将橡胶管弄出来后,到时候直接抽水,必定会大大减少人力,提高效率。
经过计算,一口大缸起码要配三十个盐盘,外加三人操作,三天时间,差不多能出六斤盐左右。
效率还没有煮盐快,不过晒出来的盐却是细盐,虽赶不上精盐,却比煮出来的粗盐要好上太多了。
一口缸,三十个盐盘三天才出盐六斤,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一万口缸,三万个盐盘也才六万斤,让朱慈烺知道仅凭晒盐恐怕不现实,毕竟烧缸和烧瓷盘都需要时间,没个一两年规模恐怕上不来。
所以暂时也只能一边煮盐一边晒盐,一边加大烧瓷厂的规模,至于瓷砖,已经被他无限期的押后了。
他的打算是将来夏季,盐户们用瓷盘和水缸晒盐,其他三季则继续煮盐。
晒出来的盐,品质口味都要好一些,可以作为精盐细盐卖给大户,煮出来的盐继续卖给普通百姓。
直到将来有一天晒盐的规模足够满足大明所有人的需求后,再彻底淘汰煮盐。
不过朱慈烺也知道,不能光在盐城县一处晒盐煮盐了,所以当烧瓷厂走上正规后,便开始沿着海岸线南下,又派人沿着海岸线北上,最后在山东,江南二省,足足选了五十多处适合晒盐煮盐的地方,然后便成立了五十座盐厂,同时也将盐运司进行了改制。
就再朱慈烺大力发展盐业之时,北方的新政,也在马士英的主持下,轰轰烈烈的展开,而远在归化的黄得功,也开始誓师出征,率领汉蒙近四万多大军,浩浩荡荡的越过阴山,向着更遥远的漠北杀去。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此次征讨漠北,准备的可谓是相当的充分。
除去去年带到归化的战车营,骑兵营,步兵营,和半个后勤营火器营外,从土默特部又调了五千骑兵,加上原先的五千整整一万人,而新收编的两个土谢图部骑兵营也都带上了,同样是一万人。
至于土谢图部的其他几万族人和俘虏的回回,以及大量的牛羊马匹,早就押送到辽河地区去了。
所以大军出征后,整个河套地区又变的了无人烟,虽然只是四万大军,可马匹加起来足足有七八万之多,导致战车营的四轮战车,装载的也全部都是粮食和各种物资。
大军翻过阴山后,有土谢图人带路,根本就不怕迷失,走冤枉路,哪里有水源,哪里适合歇脚都是一清二楚,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