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4頁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第二類是宋案探究中較值得注意的一類文字,然而其數量非常之少。迄今,偏重分析案發原因及案情的專題學術論文,不過寥寥十數篇,如王涵《試論宋教仁之死》(《文匯報》1980年12月16日,第2版)、何澤福《宋教仁與袁世凱》(《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饒懷民《宋教仁血案及其政治風潮》(《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3期)、廖大偉《論民初幫會與社會的緊張‐‐以共進會與刺宋案為中心》(《史林》2005年第1期)及《袁世凱不是&ldo;刺宋&rdo;主謀考析》(收入蘇智良等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張永《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史學月刊》2006年第9期)、何廷明等《宋案元兇探淵》(《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1期)、朱懷遠《宋教仁被刺案真相考辨》(《民國檔案》2010年第3期)、侯宜傑《暗殺宋教仁的主謀尚難定論》(《史林》2013年第1期)等。還有一些文字論及刺宋案發生後的相關問題。[1]與第一類書籍偏重記述刺宋案不同,上列學術論文偏重案發原因及案情分析,特別是圍繞誰是刺宋主謀這個問題,每位撰者都試圖提出不同於他人的看法。然而,由於撰者無一例外將案情嚴重簡單化,並且忽視新史料的發掘利用,而對既有核心史料又幾乎不能準確解讀,因此,這些專題論文僅僅在個別細節分析方面有可取之處,總體論述並不具有說服力。此外,日本學界也有幾篇與宋案有關的論文,但只是涉及案情而已,基本談不到研究,如片倉芳和「宋教仁暗殺事件について」(『史叢』第27號、1981年)、渡辺竜策「宋教仁暗殺事件の意味するもの‐‐民初政爭の一斷面」(『中京大學論叢&iddot;教養編』1962年第3號)、樋泉克夫「宋教仁研究ノ-ト-1-」(『多摩芸術學園紀要』1980年第6巻)等。

第三類關於宋案的文字近年有不少,文章如盧笛《是誰殺了宋教仁?》(網文)、顧土《政治暗殺的另一層解讀:重讀宋教仁被刺案》(《書屋》2009年第9期)、臧巨凱《袁世凱在&ldo;刺宋&rdo;案中的涉水深度》(《鐘山風雨》2010年第1期)、陳自新《&ldo;宋教仁被刺案&rdo;百年祭》(《文史精華》2013年第3期)、紀彭《沒有證據,只有利害:宋教仁案究竟誰是兇手》(《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6期)等;書籍則有思公《晚清盡頭是民國》、金滿樓《退潮的革命:宋教仁的1913》、張曉波《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張耀傑《誰謀殺了宋教仁:政壇懸案背後的黨派之爭》等。這類文字的作者總體而言缺乏專業訓練,無論是對史實的把握還是對史料的鑑別使用,都存在很大問題,往往看似分析得頭頭是道,實則由於缺乏史料支撐,或不能準確解讀史料,難以得出有價值的認識。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類作品的非學術性或通俗性,加之得益於網絡傳播,其受眾遠多於第一、第二兩類文字。

實際上,業餘史學研究者並非完全不可能做出優秀成果,但前提是研究者應當充分占有史料,並以嚴謹態度為之。從另一角度看,宋案探究的業餘作品之所以流行,說到底與專業學者對這一案件缺乏研究有關。因此,對宋案的研究,確已到了必須深刻反思與實實在在向前推進的時候。

二 案情分析嚴重簡單化

宋案系由宋教仁被刺而引發,因此,對宋案謎團的破解,從一開始就被吸引到了&ldo;誰是主謀&rdo;這樣一個問題上。雇用武士英槍殺宋教仁的應夔丞(即應桂馨)剛一被捕,便有人懷疑其背後有主使之人,謂:&ldo;應桂馨與宋先生既無私仇,又非公敵,宋先生有何不利於應?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犬夜叉! 重生之无限列车 豪门对照组在姐弟综艺上反向爆火 異世交易論壇 她似皎月[娛樂圈] 盛先生追妻日常 在诡异世界的我只想找点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