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的恢宏场景。
其实只要没有战乱,没有人为干预,中原的农业经济一直是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孙策才穿越半年,基本上对国家政治、经济、选拔制度没有任何改变,就连军事方面,都是纠正了小霸王的历史偏差,重新回归正轨,按照当下东汉朝廷的模式施行的募兵制。
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农业经济方面,他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干预,只是承认了当下客观存在的庄园经济模式。
若是没有战乱,按客观规律发展下去,江南的这些豪强会跟永嘉南渡以后的士大夫们一样,带着部曲将江南开发出来。
而众所周知,江南的第一次开发,就是因为衣冠南渡。在大世族部曲和宗族血亲的抱团开发下,江南大量农田被开垦,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升。
反倒是北面的鲜卑人刚刚入主中原,治国的想法跟后世普通人一样,完全靠着纯真和想象。
看到均田制,顿时一拍手,这不是完美的农业制度吗?每个人都守着几十亩农田,有田可耕,那我大魏江山还不是千秋永固?至于均田结束,后面发生的事情,就算后世普通人也能倒背如流了。
可中原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可以给诸夏民族一次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国家大乱,兵戈四起,王朝进入更迭,重新洗牌,经济秩序被打破,可以重新设计经济制度。
这时候该怎么选?封建王朝的帝王将相怎么选还不好说,但这要是个普通穿越者,绝对已经开始大喊大叫:平均授田,禁止土地交易,精耕细作!
孙策叹了口气,自己要发展江南,任重而道远啊,怎么打破很多人,尤其是普通小农的观念,绝对是重中之重。
他凝重的问道:“征募徭役可还顺利?一共征募了多少百姓?”
顾雍立即回道:“征募过程倒还顺利,之所以渠堰选在东陵乡就是因为本乡三老极力促成此事,说动本乡大户朱氏。朱氏宗族子弟千人,皆主动参与,要将自家良田造成水田,并行善举,许诺帮百姓将沟渠沿途的土地亦修建水田。三老、里正等遂顺利募有数百户人家,挖通沟渠。”
孙策眉头一挑:“这朱氏倒是会借机刷名声。明明是他们想召集百姓帮他们修沟渠,却说是帮沿途百姓修水利。没有沿途百姓,他们这沟渠不还是得修?”
顾雍笑着点头,说道:“的确如此,不过不论如何,朱氏这次都要收乡里之盛赞了,东陵乡百姓必然会传其仁义之名。若将来水田丰收,朱氏更可能名扬郡县。”
很显然这种会在乡里刷仁义之名的大族不会是普通人家。
孙策问道:“是校尉朱桓宗族?”
“将军慧眼如炬。”
朱氏果然不愧是吴郡大族啊,宗族子弟居然有上千人。
这个规模恐怕足够凑成两三个里了。
再加上部曲,人数接近两千人。可以说笼络了朱氏,就等于笼络了整个东陵乡的民心。
而整个吴县也就十个乡,算上新设的昆山乡也才十一个乡。
这个大族里面,孙策记得朱桓还有个非常有才华的弟弟朱据,不过朱桓才刚弱冠,朱据应该还年幼。
孙策说道:“若是朱氏的话,朱桓轻财仗义,说不定还真不是为了名声,只单纯想帮沿途百姓修建水田。稍后派人从府库里面取骏马一匹,布帛一千匹,钱十万赐给朱桓,以嘉其忠义。”
嘉奖这么丰厚的一个原因就是,朱桓他不在意钱财,得到俸禄、赏赐就分给族人和部曲了。
事实上等于孙策不方便直接赏赐朱氏,却间接将财富赐给了朱氏子弟。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策发现按顾雍所说的这种募役方法,其实没有消耗多少人力!
有本地大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