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六十四章 治理江东的政治、经济、货币制度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万石粮食,看来刘正礼此前在扬州亦统治未深。”

要知道历史上袁术仅是给沛相提供军粮就给了十万石。从刘繇这七万石粮食来看,他的统治稳固程度也没有超过袁术太多。

张昭认可的点头:“江东地广人稀,多豪强、宗帅,刘使君占据江东只有两年,既要守御长江,又要安稳郡县,必然无法深耕地方。”

“故我以为将军若欲定江东,首要之务在于得人。能威服地方,使豪杰心安,疆域晏然。则吴郡将旬日之内,百业俱兴。”

孙策眼光一亮,惊喜的看向张昭。

张昭的这个建言,可以说是一改孙策对封建士大夫只会德化教民、农业垦殖的印象。

他对孙策安稳吴郡的第一个建议居然不是什么兴德化而服远,复垦殖而除饥馑之类的传统思维。

而是建议孙策兴军事,而威豪杰,恢复吴郡治安,使疆域之内晏然平宁,从而实现得人之助。

所谓的得人,自然是得豪强之助。

等疆域平宁之后,豪强们自然不会再聚集大量部曲,武装死守在坞堡之内。

只要他们走出来,参与贸易,那吴郡不用开始生产,仅凭他们储存的财富,就将迅速从战乱凋敝的风貌恢复成生机勃勃的模样,甚至连郡县饥馑的困窘都能得以解决。

这就涉及到财富的分配和贸易了。

就看这梧桐苑的壮丽和广袤,孙策就一直相信,当今天下不是没有财富,只是财富大部分都在豪强手里。

要知道鲁肃轻财好施,一个只有部曲数百人的小豪强,家中都能有八千石粮食。

吴县境内的豪强,甚至整个吴郡境内的豪强,坞堡之中必然有大量的粮食囤积。刘繇统治不深,根本无法从他们身上榨出大量的财富。

只要商业复兴,必然会有大量财富从豪强坞堡中流出,实现江南经济的繁华。

孙策郑重的对张昭断言:“子布所言,我深以为然。其他各县先暂且不提,吴县这可是江东繁华之地,参差上万户人家,县内豪强十余家。哪怕这一个县稳固下来,豪强走出坞堡,部曲来城邑贸易。亦能成就一片繁华盛景。收购几万石粮草易如反掌。”

孙策是绝对相信吴县的经济潜力的。这可是后世历朝历代最繁华的地区,是整个中原的经济中心。

吴县境内这些豪强,如果能将部曲组建成商队,每天贸易往来,数十支商队每天出入往来,吴县经济就有了繁华的雏形了。

张昭认真的说道:“此即我欲对将军所言的第二件事。朱府君慷慨非常,将吴郡府库尽献,财政度支,完全交由将军支配。目前合计曲阿、吴郡以及牛渚营地各处府库,共有黄金两千余斤,白银四千余斤,钱约九千万,布帛七千余匹。”

“我闻管仲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这些金钱布帛,府库堆积只是守财而。若将军欲繁盛吴郡,当先将这些金钱散出,买进卖出,才能引得吴县各豪强前来贸易。”

孙策郑重起身,站在张昭面前,赞道:“子布,实乃我之仲父啊!管仲辅齐桓公,兴齐霸业。子布治江东,能兴江东财货,必将使其成为王霸之基业!”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干如何,孙策还没见过。但孙策常将张昭比为管仲,今日是真见其才了!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子》中最重要的理论。

这一理论和张昭所言,都符合孙策的价值观,要想发展商业,首先得往市场里投入一笔庞大资金。

但是张昭有一点,孙策并不认同。

孙策开口,跟张昭探讨道:“国多财则远者来,这倒是不假。可子布以为这区区两千余斤黄金、四千余斤白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女帝欠了我百万亿:只能生娃抵账 我在明朝当皇帝 明末千帆争霸 三年徭役:开局造反 穿越赵云,从山大王到千古一帝 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 修仙女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