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82頁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歷來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是應朝鮮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ldo;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rdo;,令清朝忍無可忍,因此&ldo;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rdo;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戰詔書中則針鋒相對,聲稱&ldo;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rdo;,聲稱其開戰原因是&ldo;帝國於是勸朝鮮以釐革其秕政……朝鮮雖已允諾,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更派大兵於韓土,要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rdo;

表示其目的是&ldo;使朝鮮永免禍亂&rdo;、&ldo;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rdo;、&ldo;宣揚帝國之榮光於中外&rdo;,日本的這些無理藉口和詭辯之辭都充分體現了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質。

過程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時年慈禧太后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

中日甲午戰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中國境外的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

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也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詳見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淮軍盛字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

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

平壤城的地勢也非常險要,易守難攻。

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

當時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

可惜清軍並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於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於影響了整個戰局。

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於李鴻章&ldo;先定守局,再圖進取&rdo;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昏聵,左寶貴等人攻打日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遂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

1894年9月15日,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船橋里)戰場。

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

其三為城西南戰場。

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

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

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拼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東風吹桃李 嬌靨 傾城男後 我師尊他真香了 妻心難測 被惡龍搶走之後 最後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