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盘,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聂兴源忽然显现在他面前。释迦牟尼万分诧异:“你是?”“吾乃本元道人是也,见你苦苦寻道而不得故来与你一见。”“不知前辈有何高见?”“大道造化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大道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大道的恩赐。大道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大道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日光之下、在审判之处有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大道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乃为世人的缘故、是要试验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过像兽一样。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故此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所以世间一切皆为虚空,唯寻得大道,以道为心方可成矣!”随后为他开辟一个空间后世称为“掌中佛国”随即消失不见。而释迦牟尼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佛静坐约一个月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后开始游行。他欲寻找离开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诡辩外道郁婆伽问他师从何人,他表明无所师从而成道,这位异学者只说“也许吧”,摇摇头往另一条路走了。这里暗示为一条邪路,郁婆伽的反应象征有些人还不愿了解这种新的学说。
他来到位于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这里距伽耶城约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动,当时的宗教家聚集于此。他找到五比丘,他们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示法教化。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但最后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他们在鹿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为佛的首批弟子。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
这段时期说法的内容,一般认为他首先阐明“中道”,后说“四谛”或“八正道”。对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认为“八正道”或“四谛”的系统化此时并未完成。上座部和说出世部的记载都说后来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奥难懂的讲话,他将经验现象分析为“五蕴”并提出“无我”的学说。
释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传教,较晚才涉足北方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须达多长者,是舍卫城的首位佛徒;由于他的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