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450章 朕将建千座学校,教十万读书人,教育要与朝臣仕途挂钩! (第3/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温室殿了。

因为天子马上要推行的这两项新政,都与他们息息相关。

而且,这两项新政,还全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顾不得多言多问,四人立刻翻开书,看了起来。

大约一刻钟,几人才有一些意犹未尽地放下了手中《庠学会要》和《科举会要》。

各自坐回榻上,转而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目光看着了刘贺。

“众卿看来,这两项新政如何?”刘贺平静地问道。

“若能成事,于大汉有大功。”苏武由衷地夸赞道。

“惊世骇俗,但是困难重重。”龚遂叹气且担忧道。

“何止困难,恐怕会留骂名。”王式更是直言不讳。

“陛下下诏,微臣定当竭力!”禹无忧斩钉截铁道。

一分期待,两分佩服,三分担忧,四分恐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贺用屈子《离骚》中的一句话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朕希望各位爱卿能帮着朕,将这两项新政推行下去!”刘贺的视线从几人的脸上轮流扫过。

几位老臣都沉默了,跟着天子推行这新政,搞不好是要一起留下骂名的。

但是,天子对他们皆有知遇之恩,更是让他们看到一种欣欣向荣的希望。

“老臣愿意赴汤蹈火,辅佐陛下将此新政推行下去。”王式率先表态道。

“老臣亦如此。”

“老臣亦如此!”

三个老臣再次顿首,向天子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刘贺连连点头答道,售卖了那么长时间的人心,总算是收获的时候了。

……

庠学制和科举制——都与人才这件大事紧密相关。

首先就是这庠学制,可以为刘贺和大汉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如今的大汉帝国已经拥有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分为官学和私学。

私学姑且不论,官学才是刘贺要改革的主要问题

中央朝堂管辖的太学、郡国管辖的郡国学,各县管辖的校,各乡管辖的庠,各村管辖的序。

太学设有博士官若干,郡国学、县校、乡庠和村序设有经师一人。

从大到小,从上到下,构成了一个之上而下的体系。

单是从纸面上的结构来看,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层层推进,结构分明,并无缺漏。

甚至不需要过多地改革与变动。

但是,这一套体系却从未得到具体的落实。

地方官学的兴办取决于郡国官员的意愿,并不强制。

所以要么压根没有办起来,就算办起来了也极少能维持长久的,最后常常沦为虚名。

所以,刘贺的新政打算从两个方面入手。

这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办学规模的问题。

现在,长安的太学有太学令一人,博士官五六人,博士弟子三百人。

这人数看起来不算少,但实际上却远远不够。

至于地方郡国各层级的学校,那学生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私学兴盛,大大地挤占了官学的生存空间。

二是没有书籍,制作竹简和命人抄书所费颇多。

但是,在刘贺的面前,这两个原因都不会成为绊脚石。

私学兴盛,那就不利于刘贺统一人心,所以更要打压私学,兴建官学。

没有书籍,刘贺带来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让书籍的价格飞速下降。

最重要的是,作为掌握朝权的天子,刘贺有做成此事的决心。

客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日月江山永为明朱瞻垶 这就是咱大明的战神?太离谱了! 红楼商人:了不起的板儿 煌煌帝国之大秦 截胡刘备,收卧龙凤雏 明末枭雄:从佃农开始 大明:开局烤红薯,馋哭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