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此后,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他为了考证历史还原本样,不惜路途迢迢,严寒酷暑,他身体力行风尘仆仆穿梭于故事发源地,倾听民声。在野外,他喜欢收集碑文并进行一一核实,一丝不苟。
这次,元好问路过蒿城,首先想到同僚挚友王若虚,无论如何也要登门拜访,毕竟王翰林大他十好几岁,他经常视其为老大哥。过一年少一年,不知老大哥王翰林身体状况如何,促使他放下手中作业,前往王若虚老家探访。
一日,滹阳书院热闹非凡,该书院主持人倪伟对学生们说:“经滹阳书院邀请,今天让一代文学大家元好问来给学生们上课来了,希望你们要热情欢迎!”学生们听罢,欢喜不已,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由衷地笑意。
“我先给学生们预热一下。”倪伟笑着说道,“元先生在诗歌方面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希望你们到时多提问题,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点点头,异口同声道:“倪先生所言极是。”
不大工夫,元好问在院长王若虚引领下走进书院大讲堂,王若虚满面红光,对着学生们说:“这位就是我的同僚,也是莫逆之交的元好问,他比我小许多,可在文学上让我难以企及,希望学生们在这段温暖如春的时光里好好学习吧,请你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文学盛宴。”
元好问一身青色长衫,两鬓斑白,一双明亮的眼睛里透露着智慧的光芒。他等院长王若虚说完,连连对学生们抱拳施礼,学生们也虔诚地施礼致敬。此时元好问满面春风,对着学生们说:“说实话,你们院长王老先生既是我的良师也是益友,我们在一块工作好长时间了,王老先生是我的引路人,我来到你们蒿城,来到滹阳书院,我感慨颇多,一句话,你们蒿城人杰地灵,培养出了不少国家肱骨之臣,比如唐朝尚书右丞倪若水以及其家族,也就是倪伟先生的老前辈们,还有东汉时期贤明皇后郭圣通、北魏着名良吏杜纂、平北将军张普惠、我的老前辈古文家周昂等等,在此举不胜举,让我倍感荣光,借蒿城这块宝地能够给你们讲课,幸甚至哉!”
元好问几句开场白,让彼此的心融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元好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肺腑之心恩泽着满园桃李。他分层次分阶段有条不紊地讲解文学上的知识底蕴以及自己在文创道路上的种种感悟与启发。
元好问授课的消息,就像长上了翅膀一样,无极、新乐、晋州、真定、获鹿、定县、元氏等州县学生慕名前来学习,学生们学习氛围活跃,提问学生众多,有问长短句方面的,有问散文方面的,有问小说方面的,有问历史学方面的,等等,不一而足。元好问都认真进行了解答。其中,蒿城有一个学生叫安滔,他提出的问题多,也比较尖锐。
那次,安滔给元好问施礼问:“元先生,我最后问你一个有关诗歌创作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写诗歌基本的条件有哪些?学古诗有哪些要领?”元好问也顾不上疲惫,他咽了一下唾沫,手捋了一下花白胡须,抑扬顿挫地说道:“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戆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由此可见,元好问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