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藥縱之想起前幾天林從問的是卦畫怎麼看,後來又拿著剛學過的卦象問是什麼意思,現在又拿著今天學的卦象問他怎麼用於占卜。藥縱之回答了幾次,才發現林從問的都是占卜的,而不是簡單的字詞怎麼讀。
「易不就是為了卜筮麼?」林從裝作疑惑地問。
藥縱之聽了笑了,摸摸林從的頭,「你還小,只要識字會背就行,不用學得那麼高深。」
「可是林兒不覺得高深,反而覺得它很有趣啊!」
「你聽得懂?」藥縱之有些驚訝的看著林從。
林從點點頭,「先生講的很明白。」
藥縱之聽了很是詫異,雖然世家有不少孩子都用易來啟蒙,可很少有孩子懂易,畢竟它裡面很多句子晦澀難懂,大多數孩子也只是背背,壓根不會去問,就算問了,也不一定聽得懂,更別說覺得有趣了。
其實不止對孩子,對於大人也是,要不是科舉要考,儒生其實大多也不是很喜歡學它,畢竟子不語怪力亂鬼神,所以儒生一般也只是把它當做普通的經史讀,背背句子,看看注釋,能默寫,能用來作文章,這就夠了,還真沒幾個真心覺得它有趣的。
當然一時興起照著書上來一卦的是不少,不過這只是好奇,和聽得懂,覺得有趣沒多大關係。
而且占卜這事還要有天賦,也不是只有興趣就行的。
這也是天下讀書人都讀《易》,卻也沒幾個占卜大家的原因。
所以藥縱之對林從聽得懂還覺得很有趣十分詫異,難道他的學生不只是天資聰慧,還對這個有些天賦?
於是藥縱之在下次上課時,領讀完,就忍不住解釋了一遍,又說了一下怎麼用於占卜。
藥縱之是個書蟲,平時涉及書籍很廣泛,雖然他自己也不會占卜,但理論只是還是很充足的。
這正是林從想要的,做老師的一般有惜才的毛病,學生有點天賦,老師只要有能力,一般就想給發展一下。
於是,在藥縱之加餐式教學下,林從用了兩個月,不僅把《易》整卷讀、寫學會了,還把《易》中的卜筮大體弄明白了。
其實《易》之所以成為後世玄學代表,特別高深,除了它本身書就是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框架比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典籍,它三部丟了兩部。
林從也是聽了先生講,才知道《易》其實應該是三部,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並且《連山》《歸藏》是前身,《周易》是對前兩部的總結歸納。
但《連山》《歸藏》在漢朝時就丟失了,後面朝代雖然時有人聲明發現了,可並不能辨別真偽,留下來的只有《周易》,這就像做物理實驗,本來人家有實驗演示,有做出來數據,最後才是總結的公式,結果一場意外,前面兩個都丟了,甚至做實驗的人也消失了,就剩最後公式了,你看著公式,你知道它怎麼來的?
因此《易》的難,未必是它本身多麼玄奧,而是它丟失的太多,本來就是個殘卷,再加上當時著書用的文言文,字特別少,自然就越難看懂。
所以它只能越來越玄。
不過這對林從來說不是問題。
別人是從卦象推結果,學得不精,天賦不行,就會導致推不出正確結果,占卜不准,那自然是很大的問題。
可他是先知道結果,再去湊推論條件,那自然是大家越不懂,越不容易聽出其中邏輯推理問題,只能聽結果對錯。
所以反而有利於他。
於是,林從開始拿著剛學完《易》開始造自己玄學理論,別人是1+1去推得幾,而林從,是如何用數字,湊出2,很快,林從用排列組合湊出了「凶」「吉」兩套理論。
簡單的說:就是林從拿三個銅板,放在竹筒,搖一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