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算是上架感言吧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新人第一次写书,难免有些不理想,但会一直坚持下去。

先说下本书的计划吧,大体分七卷:

一卷是风起南阳,主要是农业方面的,写一些汉末的风土人情。

二卷是洛阳风云,主要是商业方面的,写一些汉末的各行各业发展情况。

三卷是缘起书院,主要是边疆方面的,写一些热血事件。

四卷是黄巾劫难,主要是朝堂的明争暗斗,写一些钩心斗角。

五卷是二袁之争,主要是诸侯混战,写一些权谋方面的。

六卷是三国鼎立,主要是写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经济。

七卷是衣冠南渡,写一些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本书已写了3万字,只是一个开头吧,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要写。

再说下写这本书的缘由,算是以古喻今吧……

有人说三国的精髓不在于三国,而在于汉末。

若是没有汉朝四百年沉淀,就谱写不了三国的华美序章。

如今的我们只记得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却很少有人知晓汉末时,多少人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

而我们至今被称为汉人,还以汉人自称,因为汉朝不仅国强,民也强。

其他暂且不提,我们来看看汉朝时期压在普通百姓身上的四座大山(教育、养老、医疗、住房),是如何处理的。

首先是住房,汉代采用的是名田制度。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含有大量汉代名田制度的法律条文,其中对普通百姓规定:公卒、仕伍、庶人,授田地一顷(大概100亩),宅院一方(横竖各三十步,大概一千七百多平)。同时还对田宅的继承,买卖都有明确规定。

可以这么说,只要不是遇到天灾人祸,普通百姓有这些田宅,生活得相当滋润了。

其次是养老,汉代通过教化引导,在社会上基本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这样的基础上,汉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尊敬和体恤,通过赐物、赐爵、赐予王杖、减免赋税、刑罚优待以及重处不孝等措施,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接下来是教育,汉朝遵循“幼吾所长,老吾所养”的原则,十五岁以下是必须接受教育,读书习字的。

这在当时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即读书识字的数量是当成一定次数的劳役(更)的--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当时的教材一般用急就篇或者仓颉篇。

当时成年人的识字率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汉简材料得到印证,如西北边关数十万枚数量以上的简牍材料,涉及人物、事件极其丰富,可以说文字与汉朝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买东西要用契符;士兵要签到,汇报执勤工作;打官司诉讼也需要书写;物勒工名制度让手工工匠甚至刑徒也必须掌握文字技能。

汉代民间基础教育的普及,可以通过《四民月令》等文献提供的关于乡村“小学”的记录得以反映。乡村学校的学期设置往往避开农忙季节,又有“贫子冬日乃得学书”的说法,这一情形,或许是为了使当时的民间教育可以保证较高的入学率。

最后是医疗,这个因为记录百姓医疗的文献很少,很多人专家都认为汉代百姓的医疗条件很差,这个咱们无从反驳,也不过多评论。

但是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为建安三神医之首。

华佗浪迹江湖,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

董奉虽然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势已去 全球打卡:旅游就能够变强 世外逍遥 荒莽世界 西游之花果山小妖 三国杀马忠传 万古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