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54章 新法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纺纱上初步机械化研制成功为何让常洵大喜很简单,这时纺纱一个人只能纺一支纱且动作分二步走的,如珍妮纺纱机为八锭并非是只提高八倍产量,具体产量还要看它的转速以及节省二步走与一步到位的时间。

当然也要减去梳棉及制成棉条的时间,不过梳棉与制作棉条的时间并不白白浪费的,将棉花梳顺了纺出的纱就会均匀。还有一个好处之前纱的质量考验纺纱人的技术,有了这全套机械关键在于动力了。

如果动力充足后世纺纱女工一个人管那么多纱锭,她的工作主要是给满锭的纱取下来换上空锭。还有就是棉条没有了换上满棉条桶,纱的质量其实由棉花与机械负责,不存在手巧问题至少手巧造成的质量问题并非是纱的匀度。

由此可见全部机械化对纺纱业影响多大,只要有动力而且畜力、水力也可以就可以提高几十倍劳动生产率,至于后世一个人管几百锭还是高速纺纱机不必讨论了。就算是人力用脚踩,纺纱全套机械化初步成功常洵就看到了巨额收入了。

还有纺织业方面纱最费劳动力,织布机改良反倒是重要性不如纺纱机。清末中国纺织业有过一个阶段就是机械化纺纱后卖给农民织布,这个办法常洵一样可以借用。

比如他在大员岛建造纺纱厂,以这时代几倍以上生产率生产纱,将纱卖给各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闲散妇女织布后供应市场。甚至是还可以直接卖到松江等这时棉布大产地,如此会降低棉布价格提高质量的。

而且大明纺织品虽自给为主,纺织业仍然每年有几百万到上千万两的市场外,这个市场弹性大,这时刚需虽然这个规模,只要大明稍微富裕一些纺织业市场一个亿两银子也不算什么,人均才添几条衣服?

这时的布很窄,长度也不大,与后世一匹布的概念根本两码事。但这样的一匹布此时也要二两左右,好的四五两,所以常洵能以几倍以上纺纱生产率进入这个市场每年几百万不是梦。

何况这东西还有外销,虽此时松江那边只销往日本,降低成本提高产、质量之后向朝鲜、南洋、西方人销售一样可以。

英国人发家就靠纺织业与冶炼,而且是钢铁主要是自己用,向殖民地销售主要是纺织品。这一点常洵也是准备学习''先进经验''的,也准备先向南洋销售,然后才是满世界销售。

只有一点不同,因为纺织业并非是巨额投资、周期长、高技术产业,乃是劳动密集、机械仿制容易、经营策略权重大、细分市场多的产业,常洵这时费劲发展它其实只是想借它二十年力而已。

二十年后即便是纺织业方面常洵仍然占据技术领先、管理先进、有规模效益、有完备广阔渠道,他仍然会逐渐放开,让其它资本介入。

为什么如此到那时常洵成为统治者了,再将所有的好处都占了那怕凭本事也是惹人生恨的。所以到那时常洵将巨型冶炼、机械、造船等控制,至少不会将股份出售到自己作不了主的地步。

正是如此获知纺纱机获得突破常洵马上下令进行试生产,这试生产一方面为机械,一方面为实际纺纱。还有先把纺纱机运去大员岛办厂,因为常洵考虑再三觉得在灵山岛对面办厂不利于保密,也不利于向大员岛移民。

还有捕鲸成功了;甘蔗种起来了;纺纱机研制成功了,今年不行明年就是一下断了''财政拨款''常洵仍然可以维持发展局面,这比他预计要早一些原来他以为要五年,那知只要三年。

当然朝廷的钱不可能全不给了,拖欠明年开始肯定会成为常态。那知常洵来钱的路子多,还是暴利的产品多,除了上述三样,他的肥皂、玻璃等都在大扩张之中,暂时还没什么几年之后都是少不得每年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两的产业。

要说阻碍他发展最大的因素在于人太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庶子之征 权驭大明 寒门风骨 首辅家的小农妻 重生为杨广:我在隋朝耍流氓 杨广重生记 焕光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