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张纮郑重的点头,说道:“我会尽量安排此事,目前锻造甲胄最大的掣肘在于矿石不足。吴县境内地势平坦,并无矿山。而丹阳山多铜铁,将军或许可以请周夫人代为联系周府君,请丹阳往吴郡运输矿石。我等可以将冶炼工坊迁至曲阿,就近便利水路运输。”
吴郡经济繁华,农业发达,也就注定了他境内矿山不多。
倒是丹阳山险,多出铜铁,百姓亦经常私为冶铸。把冶炼工坊迁过去的确是最佳之选。
看来不去跟周澄谈谈是不行了。
孙策便对两名最倚重的文臣说道:“军政要务就托付给两位了,我这就去找夫人商谈一下公仓私廪之事,以及与丹阳郡府互通有无事宜。”
二人立即拱手应命:“必殚精竭虑,不负将军重托。”
要去找周澄,孙策有些感慨,汉末这个社会真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每一个能顺利割据一方的诸侯,背后都有大量亲朋故旧的鼎力支持,有各个太守、刺史之类的互相帮扶。
哪怕刘备,前期不也是有公孙瓒一直在提携、扶持他?
曹操更别说了,丹阳太守周昕前后派遣万余丹阳兵助其征战。他能打赢吕布,也是好基友袁绍给兵、给粮才帮他稳住了局势。
不过诸侯嘛,本身就跟将军不同,能将联合其他太守、诸侯资助自己,本身就是诸侯最强能力之一。
孙策现在手里才一个郡,要不想孤家寡人,被江东各方势力围攻,找老丈人抱团也无可厚非。
随后孙策叫来了蒋钦,问道:“周夫人最近都在忙什么?”
蒋钦立即回道:“将军,周夫人近来一直心系工坊,经常亲自巡视各个坊间,如今应该也在昆山乡。”
“昆山乡?”吴县十个乡,孙策看册文次数已经足够多了,大概也能够全部记下来,但这个昆山乡是什么地方,怎么还从来没听过?
蒋钦挠了挠头:“我也不清楚,可能是新建的乡吧?最近吴县人口增多,很多人已经安置到更远的地方,都快要到娄县了。”
“那备马,一起过去看看。”
虞翻历史上曾经向孙策谏言:“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但总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
而如今孙策可谓是正好相反,哪怕只是在吴县这片治安最好的平原上转一圈,也总是带着大量的亲卫。
蒋钦亲自点了一队精锐玄甲亲卫,足足五十名亲兵侍卫骑兵戒备森严,拥簇着孙策一路向东而行。
这个级别的护卫,别说许贡三名门客,就算他拉出来三百部曲埋伏,也会被骑兵轻而易举的荡平。
如今正是盛夏,天朗气清,一行人策马在吴郡郊外,能看见大量百姓正在稻田里辛勤劳作。
不仅有老人带着一家三代数口人勤劳耕耘,也有豪强大族雇佣数十、上百名佃农正在精细生产。
在这人群密集之处,还有几名穿着皂袍的小吏正在对着田里指导生产,在周围围着的一圈人里面既有身穿短褐的农夫,也有穿着长袍的豪强、地主。
烽烟平息,治安稳定下来之后,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于生产。
对田里产出多少粮食,豪强们可比孙策更在意。
毕竟不论产出多少粮食,对孙策都没影响,他计亩挣钱,有一亩地就收一份赋税。
而产出多少却直接决定了豪强们自己能收获多少财富。
不论怎么说这些庄主、豪强们对生产提升的关注都应该比孙策那宽泛的概念更深刻。
所以他们最是主动的过来听劝农官讲授的耕耘之法,看看能不能用到自己家田里,提升产量。
甚至他们比佃农、比小农还要更精力投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