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雨飘摇。所以,这一句“于谦实有功”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谦态度的转变。
徐有贞见明英宗迟疑,马上攘臂直前,大声道:“若不杀于谦等,夺门之变则无名,无以昭告天下。”
于是,明英宗下定决心,诏令将于谦和王文弃市,即公开斩首示众。这已经是一些正直大臣极力营救的结果,其中新入阁的阁臣薛瑄更是据理力争。按三法司的定罪,于谦应该被凌迟处死,改为弃市,已经是罪减一等。
正月二十二日,于谦、王文同日被杀。临刑前,于谦口占《辞世诗》[15]云:村庄居士老多磨,成就人间好事多。
天顺已颁新日月,人臣应谢旧山河。
心同吕望扶周室,功迈张良散楚歌。
顾我今朝归去也,白云堆里笑呵呵。
诗中无一冤字,只历数一生行状,旷达潇洒,笑对生死祸福,表达了以江山社稷为重的磊落胸怀,令人深为震撼。
此时的于谦,豪情与悲凉在心中反复交织回荡。自明景帝私心日益显露以来,他便感觉一只无形却密不透风的大网缠绕住了他,且愈匝愈紧。人们赞许他扭转了大明的命运,他却连自己的命运都操纵不了。
他又想起早已死去数年的前御史钟同来。他这几年的人生,有许多苍白无力之处,没能拯救许多他在意的人。而死去的人一直在他意识深处纠缠着他,他想要逃避,却始终避不开。他早已萌生退意,想要摆脱世俗杂务,辞官归返故乡,隐居于江南的青山绿水中。然到了他的地位,又怎能轻易摒弃一切,一走了之?
当日他到锦衣卫大狱与逆贼首领郭信会面。郭信称他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将来必会被皇帝所杀。他问郭信为什么要说这些废话。郭信道:“这可不是废话。于公你是大明栋梁,全靠你支撑大局。我虽大事不成,却也要设法剪除大明羽翼,令它气数早尽。我请见于公,只是为了害你,别无其他。”
他很是不解,问道:“你刑具缠身,动一下都难,要如何害我?”
郭信笑道:“用皇帝的疑心害你。疑心是把刀子,也能杀人。”又进一步解释道:“因为我是逆贼,图谋改朝篡位。于公独自来见我,却不能将我一番话传出去。日后皇帝询问于公,你只能不答。但我既指名见于公,怎么会什么话都不说呢?如此,皇帝必然猜疑你。疑心这东西,一旦发芽出来,便会一直滋生下去。”
当时他以为郭信只是无稽之谈。明景帝倒是真问了郭信说了什么,他当然不能如实上奏,只好回答说对方什么都没说。后来人们纷传明景帝不让他带职入阁为大学士,已有猜忌他之心,他也未放在心上。但当他听说英宗皇帝复辟后,景帝第一句话竟是“莫非是于谦不成”,陡然又想到郭信当年在牢房中的那番话来。原来在皇帝心目中,疑忌已如此之深,竟将他当作了郭信一类的逆贼。他忠君爱国,殚精竭虑,仅此一句“莫非是于谦不成”,便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正郁郁满怀时,忽听到一声炮响,有人高叫道:“时辰到!”
于谦自知大限已到,遂慨然赴死,正色就刑,时年六十岁。
人们看不到英雄心底深处的悲怆与纠结,只看到他走向刑场的镇定。当他矗立的身影倒下时,大地深沉,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被人称为三字狱。而于谦的罪名是“意欲”,时人称为二字狱。千古英雄共一心,却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
自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独力支持危局,名满天下,成为全国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朝野上下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所以听闻他被杀的消息后,“行路嗟叹,天下冤之”。都人见者闻者,老幼无不垂泪。有举家号哭者,有合门私祭者,有暗地披麻戴孝者。边关军士闻之,莫不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