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则天终于卧病不起。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发动了兵变,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门入,斩武则天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于院左。太子李显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只是中宗李显的下场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下毒害死。
对于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镇来说,一切的仇恨,最后必然要归于根源。而这一切困难的根源,本来应该是王振。王振擅权乱政,又导皇帝亲征,酿成土木堡之祸。然而,英宗却对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个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并在智化寺为王振塑像,还赐额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为宦官王振的家庙。直到三百多年后,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毁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后,智化寺便逐渐衰败了。
毫无疑问,明英宗复辟后,进行了诸多无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现出八年前他所拥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的强烈特征。不过,对于明英宗而言,他的行为仍然可以解释得通——
他登基时还只是一个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长大,享受的是无穷无尽的不识愁滋味的放纵,随即经历了亲征、被俘、成为太上皇等一系列人生重大变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国,又被亲弟弟囚禁,孤寂与落寞无时不在,连生命都没有了保证,时刻生活在惊恐之中。所以当政变出人意料地将他重新扶上皇位时,他便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和毒辣手段来确保权力的巩固,这也是为什么明英宗会在皇位失而复得后开始一改常态地勤政。
明英宗复位后不久,便做了一件惊人之举,下令释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称“建庶人”。当年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后,皇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被朱棣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广安宫。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跟他长达八年的南宫囚禁生活不无关系,大概是因为起伏的命运使得他对世事沧桑多了几分理解。
释放朱文圭之举在当时争议颇大,一些人认为不妥当。明英宗专门征询大臣李贤的意见。李贤道:“这是尧、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决心。
天顺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属五六十人都被释放,安置在凤阳,听其婚娶出入自便,给守门人二十人,婢妾十数人。
明英宗身边的人还担心放出朱文圭会出变故。明英宗倒是极有气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此时的朱文圭已经五十七岁了,他自小被囚禁在高墙内,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连牛和马都不认识,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安乐也感到无所适从,被放出来后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一些野史记载说朱文圭的死是因为房事,这倒叫人格外感叹,倘若他继续被囚禁,诸事不知,也许反倒可以尽享天年。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患病。病危时下遗诏,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由此废止了宫妃殉葬制度。此后明朝各帝都遵从此遗诏,不再以宫人殉葬。明英宗此举,被史家称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
正月十七,复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葬于裕陵,终年三十八岁,从而结束了他大起大落、跌宕传奇的一生。
在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明英宗的经历是最奇特、最复杂的。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富有戏剧性的一生也不乏某种悲剧色彩。而他的悲剧因素,还将在他的儿子身上流传。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时,长子朱见深还不到两岁。在严重的国家危机中,朱见深被孙太后立为太子。这时候的朱见深,还并不清楚太子的地位对他来说意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