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县)、安阳(今河南安阳最北部地区)等地,赵幽缪王时期,武城(今山东德州境内)、赤丽(今河北葶城境内)、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宜安村一带)、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狼孟(今山西太原阳曲县)、鄱吾(今河北磁县)、军邺(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一带)等相继失守,最终邯郸被攻陷。
赵国三选都地:初都晋阳(太原西南),后迁中牟(鹤壁西),再迁邯郸(邯郸)。
前497年,赵简子奔赴晋阳(太原),后来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约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约30年后的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即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75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成侯继位。前355年,魏国向赵国进献了上等椽木,赵国用这些椽木在邢地建了一个檀台,并修了信宫,邢地还成了赵国的别都,赵国经常在信宫与诸侯会盟,所以邢地又有了一个新名称——信都,秦末汉初,赵氏复国后仍以信都(邢台)为都。
赵国施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君主是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文武官员由君主任命,地方设置郡县,由中央派驻郡守或县令为地方行政长官,基层为乡、里、什、伍。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国家行政治理体系。中央文官体系,以相国为首脑,设置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武官体系以大将军为首脑,统领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教育体系有教授君主、太子、公子的师、傅、博闻师、司过、左师等教育官员;再有为王室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员。
赵国从晋国脱胎而来,卿大夫权利过大导致晋公室的衰弱,是晋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赵国的中央集权是既要发挥卿大夫的智力作用,又要保证赵公室的绝对主导,由此建立起贵族世袭与官僚体系并行的官制,赵国的官吏用人制度约略可分四点:
一是官吏选拔和任免,有推荐、自荐、招贤、因功、亲贵、荫子、幸进七种方式;
二是俸禄上取消世卿世禄,官吏按照等级享受有差别的俸禄,俸禄包括粮食、赐币或赏金。比如赵王任命赵括之后就予以他丰厚的金帛赏赐,赵公室贵族和部分的卿大夫还拥有封地,封地产生的税收远高于俸禄,比如平原君赵胜拥有可观的封地,达到能豢养门客三千的程度;
三是官吏考核,荀子记述说,以政治教化为本,端正法令制度,多方听取意见并考核,以此衡量官吏的功绩,来评定赏赐,这就“相”的职责。可见相是负责官员考核的总负责人,官员考核以年为单位,以其的好坏优劣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
四是贵族政治与官僚制度并存。赵国严格防控卿大夫僭越公室,赵国公室贵族始终主导赵国重大战略决策,这对赵国官制的有效运行形成妨碍。
赵武灵王要进行胡服骑射变革,不得到公子成的首肯就执行不了。为要不要接收韩国的上党,要不要用赵括代替廉颇,是向秦国求和还是向诸侯求援等军国大事,虞卿、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意见是微不足道的,赵孝成王信赖的是平原君、赵禹等公室贵族,最终导致长平战败。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邢台)为信都,筑有檀台和信宫。作为双都制的赵国,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