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80章 传国之宝和氏璧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

《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

根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和氏为卞和,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

楚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

卞和以献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荆山位于今湖北省西部,长约150公里,荆山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米。

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荆山是座巨大的石头山,顶部更是花岗岩遍布,巨石杂乱排列,有“卞和洞”,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发现了稀世宝玉和氏璧。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90公里。

“玉印岩”坐北朝南,南漳至远安公路经其前。

洞深11米,宽15米,高10米。

为传说中的和氏璧产地。

又据《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

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闻之,欲得和氏璧,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和大臣们商量,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道:“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道:“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三国:家父,曹孟德 冷清王爷精灵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 大唐春色,风流太子李承乾 穿越到鹿鼎记做韦小宝 匪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