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三十六章 诛十族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暴力削藩必定引起国家动乱,朱允炆不懂,你两个大臣熟读古今文献还不懂吗?

然而两个大臣依旧让建文帝武力削藩,一意孤行。

朱棣看了微微颌首,这说得有道理啊,继续往下看,然而姬阳更是举例出了,朱允炆不配当一个皇帝的问题。

没有大局观,优柔寡断,过分相信大臣,打压武将等等一切。

姬阳更是把朱允炆干得七件蠢事,一一列举出来,把弊端写得清清楚楚,撤了卫所,导致地方动乱,撤了衙门监察,导致各衙门文官独大,完全能只手遮天在当地。

开保举法,差点让科举沦落,这点姬阳更是指出,天下其他人能骂朱棣,唯独那些寒门学子不能因为方孝孺原因骂朱棣,首先方孝孺并未参加科举,是被保举的,而朱允炆开了保举,天下寒门学子就更没出路了。

更别说减低贪官量刑,接回当初朱元璋流放得贪官等等,一切。

朱棣越看越觉得当初自己何错之有,这完全是朱允炆自作自受。

与此同时,大明报在应天府及大明其余几个城市,掀起了惊天大浪,开始见人提到靖难那是如避蛇蝎,毕竟这东西搞不好就会惹火上身。

可是人的好奇心,往往能战胜理智。

不少人,开始看起这篇靖难真相,然后因为代入感太强,一种爽文气息扑面而来,毕竟朱棣起家就八百府兵,然后硬生生从侄子手中夺下了大明江山。

期间几次朱棣陷于危难时,老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然而这风一刮总是针对建文帝,两军对战,风向总是刮向朱允炆这边军队,飞沙走石,让建文帝这边的人连眼睛都睁不开。

冥冥之中,好似在说,朱棣靖难乃是上天注定的一般。

“这建文帝,还真是一件正事没干过,全都是缺德事啊,这江山被夺,我看也实属正常”

“大明江山在他手上,说不定真就只有百年不到得国运”

“当今陛下,雄才伟略,得天下实至名归”

一些酒楼茶馆,姬阳派去的水军,开始相互谈论起来了,这一时间也争相引起了不少人交谈。

当然时不时也有大胆的言论出来,指责这言论,当然这里面最多的是学子,主要原因还是朱棣杀了方孝孺惹得祸。

虽然方孝孺没参加科举,可是方孝孺的学识和品性确实得到了很大认可,特别是方孝孺誓死不屈,哪怕被诛十族也不投降。

“哼,若非当今陛下当权,你们这些腐儒,可能连晋升门路都给你们焊得死死的,虽有错,但是功大于过”

“就是,若保举法成了主流,我等学子还有何出路”

“陛下登基实至名归”

不知道是谁吼了一声,顿时间引起了一片哗然,纷纷支持。

然而宫中朱棣在看了这篇报道后,也很满意,非常中肯,虽然没过多美化他,却也好似解释了一切,哪怕他看了也感觉自己没错,就是不知道天下人如何想了。

同时这里面各种推论和评价也很到位,特别是破坏长城黄河长江几条防线,他自然清楚,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人能看出这点。

朝中几乎都反对他迁都北平,可谁又知道,他心中所思所虑。

他在荣登大宝后,很快注意到了防线问题,同时也注意到了南北经济的差异,南北两地民众的矛盾,毕竟在明朝前北方被辽、金、元、统治了四五百年,导致南方和北方矛盾众多。

所以如果重心放在南方很有可能明朝会成为下一个北宋,因为南方富裕,没有忧患,容易造成皇帝官员享乐严重贪腐等问题,官员不愿意迁都原因也就在于,江南地区富裕,各级官员都有着很深的利益纠葛,而去了北方一切都化为灰飞。

所以他执意迁都,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始皇帝的秦时明月 星穹:开局让黑塔抱憾终身 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 狼少女的童话之旅 带着系统来大宋 我的谍战岁月 给古人来点小小的短视频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