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便是与明廷无甚积怨的无关闲人,也是想着一见那“万箭穿身”的场景。一时,此消息成了沈阳城中最为热议的话题,男女老幼无不谈论。此一刑罚曾于大汗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对临战背主投敌之人用过,至大汗皇太极时,已经多年未用,此次对这刺客使用,可见大汗皇太极对那日春狩大会上遇刺之事耿耿于怀,难以消解。却也难怪,毕竟如此近身遇险,是贵为大汗的皇太极从未曾遇到过的。
崔承用向范宪斗进言,将几个中原来的江湖人士也请到现场,旁观这“万箭穿身”的盛景。崔承用此意,就是最后一次研判那胡跌儿的虚实。自打钱孟入关与麻黑子会面,得知了胡跌儿的消息,崔承用心中对胡跌儿的怀疑已经去了一半,加之此后从大汗及莫正两人口中获取了铁七的两份口供,仔细思量之下,对胡跌儿的怀疑又消减了一些,心底甚而生出拉拢为己用之意。只是一向本性多疑,仍然不能就此完全确信那胡跌儿,便想着趁着对铁七行刑的时候,再冷眼观察一番。
崔承用心中料定若是那旁观的胡跌儿与铁七是同伙,结伴而来,亲眼看到同伙受此大刑而死,为了自身安全,定会刻意掩饰心中悲伤,那便值得怀疑了。若胡跌儿看到曾经的同僚如此惨死,不加掩饰,显露悲伤难过之意,那便几乎可以断定此人无可怀疑。
崔承用伴着几个当朝的官员与那几个中原江湖人士及那胡跌儿早早便列座在刑台一侧与刑台等高的观武台上,与旁观的百姓各处一边。
清晨,天高云淡,久冬的寒意已经渐渐隐去,路边早已见了绿意,是个出城郊游的好日子。上到八旗贵胄,下到平民百姓,或骑马乘车,或步行相随;或面无表情,只随前人而行,或面上含了激动喜色,挤过身前之人,匆匆而行。当然,此一众非是出城游玩,只是为了一观那“万箭穿身”之刑的“盛景”。
那刑台早已于前一晚安排妥当,而那受刑之人也早在天未大亮时便被压至城外刑场。监刑官莫正如此安排是生怕天亮聚众人多,押送犯人途中生出什么变故。毕竟,近来京城变故太多,小心谨慎总是应该。
于大多数旁观者而言,没能亲眼看到那刑徒当街示众,总是难免遗憾,故而更是急急奔向城郊刑场,想着早早占据有利位置,好能近身得见那刑徒的受刑。
城郊刑场位于南门外三里,距八旗军一处演武场相隔不远。一方黄土空地上立着一座原木搭建的高台,一些重刑之人便安排至此处受刑。此高台立于此地已经有些年份,早先是领兵将官阅兵演武之用,后来废弃,几年前便用作刑台。通常会根据不同刑罚临时做些安排。而“万箭穿身”之刑却从未在此刑台上用过,故前一晚,高台上便搭起了一方木架,远远看去倒像是置放兵器用的。天明前,刑徒押至,两臂平伸,两腿分开,成一大字型被四道绳索紧紧捆在那木架上,冷眼看去,倒像是一片晾晒的兽皮。刑台周围早有军士驻守,围观众人只被允许在划定的场地外观看,不能随意走动。这一是为了防备意外,毕竟那春狩大会上已经生出了意外,这大刑的日子,严加防备自是必然;再者也是为了台下看客的安全着想,若是有一支冷箭误中百姓,那便是监刑官的罪责了。
而一众观者行近至刑场时,远远看到的,便是高台木架上那直直立着的,成一个“大”字的刑徒。那刑徒铁七浑身血污,竟与那木架颜色并无明显分别,一时仿佛竟与那木头架子混成一体。至于分明看清那是个人,还是需要走近几步,注目而观,方可确认。
当日风轻,高台木架上的刑徒衣衫破烂,那褴褛衣衫忽而被风吹动,轻轻摆动,除此,刑徒那一个拉开大张的身子,却是动也不动,脑袋微微朝后仰着,长发遮面。加之那木架摆放的方位,台下众人大多只能看到那人的侧面,那刑徒的眉眼面目更难以得见。只知那刑徒自被绑缚在木架上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