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
第五集 稼穑之思
如今,\\u0027粗粮主食化\\u0027正改变人们的膳食方式,以谷子为首的杂粮产业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也在推动传统谷子糜子种植业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生态,我们将从传统中寻找智慧。
《吕氏春秋·审时》中国说:\\u0027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u0027,\\u0027天时、地利、人和\\u0027里有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节气最初在汉初《太阳历》中出现并固定,作为粟作经验的总结,在随后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粟作农业的耕作方法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尊重多样性,有着朴素的循环农业理念。
晋东南至今还在使用古老的壕种法,在吕梁地区则有着类似的丰产沟,它们和《汉书》中记载的\\u0027代田法\\u0027十分相似,把田地开出沟垄,第一年在沟里播种,出苗后将垄上的杂草和土锄下来,逐步把沟填平,第二年在原来的垄处开沟耕种,实现了高效、可持续性的资源利用。\\u0027种谷必杂五种\\u0027是传统农业为了避免单一化危害而形成的传统。插花式的种植方法,如高田种粟、坡地种麦,使性质不同的土壤都可以有产出,同时也保留了生物多样性。湖北荆州曾是湖北最大产棉区和最大产粟区,证明了棉粟之间的依存关系。
台湾原住民布农人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轮作与混作,符合水土保持学原理,保持了生态的平衡,布农族的\\u0027祈祷小米丰收歌\\u0027,因多声部和声唱法蜚声海外,布农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蕴藏着人与小米共生的法则。
吸收历史上的粟作经验,现代小米生产者在生态种植上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
本集介绍传统粟作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以及现代小米生产企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继承传统,开拓现代粟作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第六集 文明之光
黄土高原,平均海拔一千八百米,总面积四十万平方公里,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全部由黄土堆塑而成的高原。现代科学家们通过对碳14的测量,发现这里也曾有温润的气候、丰沛的水源和茂密的森林。这片土地上,粟作物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周原是陕西渭河平原西部一片平展的台地,也是周的发祥地,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曾记载:\\u0027周原膴膴,堇荼如饴\\u0027,这里曾是粟作物繁盛的舞台。\\u002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u0027流传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记载那个时代农耕文明的静美,黍谷山和粟山等地名则以另一种方式诉说文明的往事。
数千年粟作史是中华先民不断同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谷与黍是最抗旱的谷物,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基因,渗透到民族血脉中,内化为\\u00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u0027。粟作物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养育了华夏文明,粟作精耕细作的传统背后是吃苦耐劳的勤奋和乐观向上的气质。
这样的\\u0027谷子精神\\u0027在革命战争年代延伸出红色文化意蕴。从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一直到离开延安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离不开高原风霜雨雪的磨砺与小米的滋养。小米因其营养丰富、耐饥、容易携带的优点,成了军粮的首选。\\u0027小米加步枪\\u0027打下了人民的江山。
今天,粟文化也成为激励谷子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一辈谷子专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