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43章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五·渚莲》:

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

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

似共织女期,秋宵苦霜露。

范仲淹一生与佛教高僧交往极多,如琴中知音日观大师善昇,灵岩寺定慧大师宗秀,释文光和广宣大师,真上人,越僧长吉,常熟顶山寺僧,金山寺识上人,虎丘长老等。仲淹每到一处必广游寺院,结交僧徒,与许多诗僧多有唱酬。

范仲淹的佛学素养,更是登堂入室。他在宣抚河东途中,偶获一卷佛经,当即识别出乃宋初刊刻《大藏经》之外,他对佛典的熟悉程度和博闻强记令人惊讶。早年,范仲淹曾在邹平醴泉寺借读,师从高僧攻习儒学。他在《上执政书》中云:“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静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融合了佛教许多有益的因素。

宋学是汉学的变革,一反汉儒章句训诂之学,转向研究经典的义理,达到通经明理而经世致用的目的,追求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为此,它回应魏晋以降佛道的挑战,融儒道佛于一炉,构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博大精深的宋学,演变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这次文化大变革中,范仲淹以其卓荦不凡的智慧才华与人格力量,披荆斩棘,拓荒开路,不仅自己取得显着的学术成就,而且导引及影响了创建宋学的大批精英。

范仲淹对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有着直接的教导、识拔之功;对着名思想家李觏、张载有教导、识拔之功;主盟文坛的欧阳修、诗人苏舜钦、古文学家尹洙、书法家苏舜元等,范仲淹与之皆有过从甚密的友谊;对跻身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巩,他也有过鲜为人知的赏识、援引与交往;司马光、苏轼等对他更是极为推崇。

在北宋思想文化学术界,范仲淹开宋学学风之先,辟宋学治学之路,是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宋学开山。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这首《和运使舍人观潮·何处潮偏盛》诗,范仲淹借着写钱塘江的气势磅礴,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大潮来得凶猛,“北客”看到这奇观,非常害怕,认为这大潮是要摧毁一切。而南方的吴人,却在江里无忧虑地摆弄船只。

汹涌的大潮、广阔的江水,才能使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大风大浪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条件,是自然法则。范仲淹当初推行“庆历新政”,就是为了社会向前发展。

他借大潮的自然现象,说明自己在改革大潮面前,无所畏惧。他是吴人,自比“子胥”忠义,告诫“北客”(暗指政敌),并非要推翻朝廷,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改革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澜,也如钱塘江气势磅礴,他要将忧患天下冲刷去,建立“乐与人共”的理想社会,这是他终身的抱负。

但是同时,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对宽阔的钱塘江,心忧着国家的命运,其中也暗含着感慨、无奈。“谁能问天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时苍天能帮助北宋朝廷呢?范仲淹没有答案。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任知州。正逢河朔饥荒,范仲淹又成功地运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粮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