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91章 余生欲老海南村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东坡不幸儋州幸”。在海南三年,苏轼共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同时续写完成了从黄州开始动笔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着作。他用最后的生命书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他的物质需求是那么容易满足,生活是那么自得其乐。寒冷潮湿的冬日,屋里升起炉火,他便感觉“先生默坐春风里”。正午的阳光照射轩窗,让人昏昏欲睡,正是“欲觉犹闻醉鼾声”。这是何等的怡然自得啊!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如此超然洒脱的诗句,根本看不出一个被贬谪者的愁闷心情。

像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巨人,来到一个偏远落后的儋州,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使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着他的人格魅力和满腹的文化精神,儋州百姓与之接触,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开化的过程。

苏东坡在儋州开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自编教材讲授天文、地理、耕织、酿造、医学等,因此,吸引了很多学者前来取经。苏东坡所居住的桄榔庵便成为海岛上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中心,大批学子慕名纷纷来儋州求学。当这些取经之人把所学知识带回到自己的地方,比如琼州、万州、崖州之后,又会承担起使者的责任,把苏东坡带来的先进文化精神和人格魅力进行传递。以此类推,文明之花才在海南土地上逐渐开放。

居儋州三年,苏东坡敷扬文教,在他的影响下,儋州人赋诗作对蔚然成风,尤其民歌创作十分活跃。在民间,因受苏东坡遗风影响,儋州人民歌,也就是当地的山歌创作极其活跃,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求学、爱情、亲情、整治、国家民族等无所不有。这就是东坡遗风,也是苏东坡对儋州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苏轼在儋州的作品流传至中原后,成为中原人士了解儋州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黄庭坚赞曰:“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

让苏轼最为惬意的,是他的“载酒堂”。载酒堂,是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命名的。表面上看,“载酒堂”是苏轼与朋友饮酒求乐的“会所”,实际上,是他以文会友、“问奇请益”、敷扬文教的地方。这个看起来十分简陋的“载酒堂”,实现了中原文明和海南文化的有效对接,是海南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这里不仅有“鱼鸟亲人”的怡悦,还有“载酒问字”的神圣和庄严。在儋州的三年时间,苏轼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原文化。最显着的贡献,是亲手培育了几个优秀的本土学子。此前,儋州一直没人参加科举考试,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儋州人为官。

在这些学子中,有几位是苏轼非常满意的。像笃学上进、侠义好客的儋州人黎子云兄弟,“词义兼美”、忠厚正直的琼州“佳士”姜唐佐等人。苏轼的“载酒堂”就是张中和黎子云兄弟倡议集资,并在黎子云祖宅边修建的。后来,苏轼成了黎家的常客,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饮酒,这给苏轼枯燥苦闷的谪居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来自琼山府的学生姜唐佐,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潜心读书。可惜几次参加科举,均屡试不第。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语言不通,以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状态不佳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海南孤悬中原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中原文化渗透不够。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从琼山赶来拜师,并一直侍奉左右,深得苏轼真传。姜唐佐气质不俗,文风磊落大方,错落有致,很有中州之风。去广州应考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顺路拜会苏辙。苏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