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37章 笙磬得同声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范公修筑扞海堰为民造福,本来这是一件千古不朽的好事,但却遭来非议。

施工不久,因恶劣天气和怪潮,刚筑的海堤多处出现决口,民工冻死、饿死和累死一二百人,工程被迫停工。

有人反映到朝廷,诋毁诽谤范仲淹。一时出现停止修复堤堰的议论,甚至出现追究范仲淹的主张。

朝廷派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实地考察。胡令仪曾任海陵县知事、如皋县县令,深知扞海堰的重要。在范仲淹陪同下巡视工程后,他积极支持范仲淹修堤主张,上疏宋仁宗,力主继续施工。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

诗书对周孔,琴瑟亲义黄。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

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载光。

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

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

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

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

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在泰州,范仲淹写下《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

北宋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出现了“文昌北宋,名臣名宦交相重”的盛况。其中有在泰州任职的“五相”,即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富弼、赵拚;又出现了在文会堂纵论天下、诗歌酬唱的“五贤”,他们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周孟阳、富弼。

一座小小的文会堂,却将泰州“五贤”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这里把酒临风,诗词唱和,纵论天下,共同抒写泰州历史上最绚烂的人文情怀,至今传颂不衰。

题目中的滕从事,就是指的腾子京。由于滕子京的邀请,泰州“五贤”一时齐聚清风堂。滕子京眼看酒过三巡,便趁机提出为清风堂写记的事情,大家都答应回去写。

谁知,范仲淹沉吟一会,便即兴赋诗道出了上面这首诗。

滕子京于是命人将这首《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一诗裱起来,挂在清风堂内。

后来,清风堂也因此改名为文会堂。

一年之后,范仲淹丁忧守制离开泰州。

两年之后,滕子京也离开泰州,文会堂从此人去楼空。

多年以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约请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写序。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在贬谪的邓州任所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

这一前一后同为滕子京约稿的千古名篇,见证了二人多年的情谊与始终胸怀天下的忧乐情怀,最终成就了各自在历史中的价值。

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作为孝子应为母亲守孝,他不得已离开泰州,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

范仲淹在丧母的悲哀中,仍以修堰之事为念,特意写信给张纶,再三申说修复海堤的利害,请他不要因为自己丁忧离去而终止这项工程,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独担其咎。

张纶深为范公的来信所感动,在胡令仪的支持下,连续三次向朝廷切奏兴筑之利,自请兼任泰州知州,力排万难,表示一定要按时完成修建。天圣五年(1027年)秋,扞海堰的修筑再次兴工。

在张纶和胡令仪的协同指挥下,前后历时四载,扞海堰终于在天圣六年(1028年)初春建成。大堤底宽三丈、面一丈、高一丈五,长一百四十三里。大堤修好后,百姓不再颠沛流离,农业、盐业均获其利。

范仲淹修堰治水,在苏北特别是泰州一带民众的心目中树立了一座丰碑。百姓为了纪念为民请命的范仲淹的功绩,把“扞海堰”称为“范公堤”。泰州、兴化、海安、西溪、安丰、梁垛的百姓建起“范文正公祠”“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