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36章 复宗姓更名“淹”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以蜀、广、浙数场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宋初淮南盐额,“泰州海陵监、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馀石”,淮南通海地区是全国产盐最多之处。当时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有时还会出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情况,那个时候,盐业、盐利成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权安危的重要因素。

范仲淹到任后不久即深入盐场视察民情。看到海潮入侵,漫过两百年前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的扞海堰,致使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伤亡,盐灶冲毁。退潮以后,良田又都变成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流离失所,范仲淹忧心如焚。他伏案疾书,上奏要重筑扞海堰,但多次被拒。

有人说范仲淹越职行事,范仲淹道:“我乃盐监,若百姓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

范仲淹多次慷慨陈词,最终争取到他的上司江淮发运使张纶和淮南转运使胡令仪的鼎力支持。张纶奏请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兼任兴化县令,主事修堰工程。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时任海陵从事的滕子京,也给予了大力帮助。经过反复努力,终于如愿获准。

但是,海潮的来退线路无法确定,堤堰的选址就成了一大难题。为此,范仲淹一度苦思冥想,愁眉不展。

范仲淹十三岁的女儿聪明伶俐,见此情景,她也在父亲一边暗暗思索,想啊想啊,突然想起第一次到海边观潮的情景。

那天,她随父亲登上望海楼,凭栏远眺,海潮汹涌而来,巨浪涛天,吞噬残堤。不一会潮水又慢慢退去,在海岸边滞留着浮物,弯弯曲曲,像一条粗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我有主意啦!”想到这里,她惊喜地叫了起来。

“好女儿,你有何好主意?”范仲淹忙问女儿。

“父亲大人也定能想到这个主意,只不过当事者迷。”女儿说。

“哦?”范仲淹心里一动,一度焦急的心冷静了下来。

“父亲,您还记得带我登望海楼看海的情景吗?”

“女儿,咱俩一起说!”范仲淹飞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突然醒悟。

“在海潮到来之前,可以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海水涌进,待潮水退了之后,必然会形成一条黄色线带,就可作为海堤的选址参考。”

范仲淹和女儿几乎同时说出了这个意思!堤址就这样定了下来。

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率领泰州以及通、楚、海四个州的兵丁民夫四万多人,在一百多华里的海岸线上,全线修筑扞海堰。他亲临施工一线,筹划指挥,又拿出自己的官俸,用于筑堤。

有一次,在海堰施工过程中突然遇到飓风,狂风四起,堤堰有崩溃的危险。兵丁民夫纷纷逃散,范仲淹不顾个人安危,立于大堰之上,指挥若定。在他的感召下,大家一起奋力抢修,刚修的大堤转危为安。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