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74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实的无奈、命运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珠玑。

如今,每到月圆我们都会想到它,每逢秋天我们也会想到它,每每有离别和思念我们还会想到它。即使在苏轼逝去九百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听到歌者的咏唱。

在密州,苏轼治事之余,文学创作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密州先后创作并留世的诗词共230余首,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尤以前面提到的“密州四曲”最为流传,无愧千古绝唱之名。

《江城子·悼亡妻》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婉,流露了对妻子的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超然,表达了对弟弟的情;《望江南·超然台上做》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自我解脱,反映了对故土的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表现了对国家的忠。

“密州四曲”中的一词一句,无不深刻展现出苏轼厚重的家国情怀。

密州时期,也是苏轼超然旷达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经历初到密州的落寞孤寂,苏轼开始接受《庄子》“齐物思想”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观点。《超然台记》,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超然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对他的思想从苦闷到超然的诗意总结。

在密州勤政为民的两年多时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蜕变。在成长为一名干练正直的地方官员的同时,也为以后主政地方为民造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转眼之间,苏轼在密州的任期将满。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即将改知汝州。

在给继任太守的赠答诗中,苏轼深深地自责未能救民于苦难。

苏轼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字,一字不救饥。”

临行前,苏轼又登上常山,在《留别雩泉》中写道“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表达了他对密州这片土地的热爱。

正当苏轼既兴奋又担忧再次卷入政治党争漩涡的时候,朝廷改变主意了。朝廷诏谕,苏轼由知汝州改为知河中府。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带着遗憾和依恋,苏轼离开了密州。沿途看到村落凋敝、满目凄凉,苏轼心中十分难受,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密州百姓的愧疚之情。

九年之后,1085年5月,苏轼赴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知州,专程路过密州并逗留几日。苏轼故地重游,又登超然台,百姓对他争相欢迎。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当年救治的弃婴也已长大成人,苏轼倍感欣慰。

熙宁十年(1077年)正月,赶赴河中府的苏轼途经齐州,当时苏辙和其家眷都在齐州,苏轼想去和弟弟一家相见。但没想到,苏辙竟然不在家,已经先行一步前往京城。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