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6章 寒士的逆袭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口冷气。心想,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能倒背四书五经的人呢。前不久听说,京里的翰林大学士王禹偁在皇上面前倒背过五经四书,莫非是他来到了江南?急改口道:“既然都会背,就免了吧。”想想又实在不甘服气,又生一计,说:“咱们这样比,我出个上联,你对个下联吧。”

“好,请出上联!”王禹偁毫不示弱。

巡抚稍一沉思,吟道:“千里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王禹偁随口答曰:“万年神州一天一地一圣人”。

巡抚听了,大吃一惊,心想,圣人者,孔夫子也。天底下,地上头,只有他是圣人。对得如此巧妙迅捷,天下非王禹偁莫属!想到这里,躬身施礼:“不知王翰林驾到,有失远迎,得罪!得罪!望大人高抬贵手,下官我请罪!”说着跪了下来。王禹偁赶快扶起,说道:“巡扶大人,在下冒犯,还望原谅!”

说罢,二人哈哈大笑,携手入座。

弄玉从与王禹偁的日常聊天中知道,王禹偁出身农家。如此可知,寒士生在宋代是何等幸运。王禹偁,生于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秋,卒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公元1001年)秋,享年48岁。他祖籍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就是后来宋金签订“檀渊之盟”的地方。王禹偁生于山东济州巨野农家,家里世代务农。他是标标准准的农家孩子。

后天,王禹偁跟着父母以磨面为生,因逢乱世,王禹偁的伯父、叔父离散后相继死于战乱。亲人离散的伤痛深深刺激着这个家庭。

幸好大宋建立了,战乱暂时结束。父母对王禹偁的前途又燃起了希望之火。虽然家境贫穷,他们还是咬着牙送王禹偁上了私塾,接受教育。

王禹偁聪明又上进,一边帮父亲送面,一边勉力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加上天资聪明,王禹偁九岁就能写诗文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在劳其筋骨的同时,也会赏赐天大的机会。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的一天,16岁的王禹偁像往常一样,背上磨好的面往客户家中送。

这次的客户毕士安(938年—1005年)不简单,当时是济州团练推官,后来官至宰相之位。

毕士安当时正值而立之年,志向远大,性情豁达,乐善好施。他见送面的少年眉清目秀,虽是寒家子弟却彬彬有礼,心生爱惜之意,就问他:“读书识字否?”

“回大人,小人读过一点。”禹偁深施一礼,答道。

“就请小弟即兴赋诗一首,让本官欣赏欣赏。”

“……”王禹偁沉吟了片刻。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随后,王禹偁就咏出四句诗。毕士安听了心中大惊,对面的寒门少年,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成熟新奇的文思!

“我猜猜,你写的可是这磨面的石磨?”

“大人明鉴,正是!”

妙哉!石磨本来厚重,笨拙而默然,但可贵的是能持之以恒、不偏不倚围绕磨心旋转,磨损自己,口吐美好,奉献众生,这正是厚德载物的最好象征。而磨借人力,轻轻一拨,便是转向和转身时。

少年王禹偁以石磨自比,他不仅内心厚重坚定、自强不息,更渴望有慧眼赏识,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去追求美好的未来。

面前的少年不同凡响!毕士安当即决定,把王禹偁留在家中,亲自教他读书做人。

虽然毕士安当时只是一介八品小官,每月薪水也仅够养家。

王禹偁的人生因遇到毕士安,揭开新的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