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85章 两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沿岸的农田,一举多得,是真正的惠民工程。

与此同时,苏轼还对西湖进行了美化,广植花树菱荷,增益亭台阁堂等,使古代颍州西湖以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园林建筑闻名于世。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在《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大提高了颍州西湖的声誉。

苏轼一生为官多灾多难,在颍州任太守不过八个月,夏天的水患成灾,秋季干旱绝收,冬季的大雪又至,百姓没有吃的,吃草根嚼树皮。苏轼为此夜不能眠,连夜召集属下商议解决的办法,并决定以义仓之谷数千石,作院之炭数千秤,酒务之柴数十万秤,依原价卖给饥寒中人,解决他们“食与火”的问题。

同时,苏轼还上书朝廷,准备赈济淮浙饥民。他说,淮南自秋至冬,雨雪不足,麦子有收无收,还很难断定。麦若无收,必有大饥。浙西灾情也重,流民势必北来,颍州将首被其害。因此,他请求朝廷特赐度牒一百道,用这笔钱购买粮食,作好救济来年灾民的准备。

结果,还没有等到来年春夏之秋,苏轼就调离了。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朝廷诏令苏轼知扬州。

“两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苏轼在《送芝上人游庐山》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元佑六年三月还在杭州,还朝仅数月又于同年八月出知颍州,刚翻过年又改知扬州。政治风云变幻,仕途艰险莫测,“乌台诗案”历历在目,两次回朝即遭攻击,进出调离如此频繁,这一切,浓缩在这短短的诗句之中。透过这些诗句,能看到苏轼对自己有一种命运将会遭遇不测的担忧。

苏轼赴扬州,因为在颍州救灾成功。当时扬州也出现了颍州相似的灾情,朝廷就想到了苏轼。

灾情就是命令,百姓就是动力,苏轼已来不及感叹自己的贬谪生涯,牢固的民本思想使他昂首阔步,跨越人生旅程中的不幸,一如既往,为民解忧。

在去扬州赴任的途中,苏轼一个人走乡入村,访问父老乡亲。

调查研究民生民情,这在古代官吏中实为罕见,苏轼却一直坚持这么做。

沿途庄稼长势很好,而百姓反倒面有忧色。

这十分反常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苏轼决定一探究竟。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