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74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求雨成功之后,苏轼又发现常山“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

就这样,苏轼又为百姓寻到了水源,抗旱救灾取得了彻底胜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

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因为苏轼而显得更具有人文色彩,更为后世留下千古传唱的名词。

那天晚上,皓月当空,和往常一样,苏轼呼朋唤友在超然台饮酒赏月,不免想起弟弟苏辙。

有个酒友说起孔家后代孔周翰五年前也曾在这废台上有题壁诗,感慨与亲友十七年的分离:“屈指从来十七年,交亲零落一潸然。婵娟再见中秋月,依旧清辉照客眠。”

于是苏轼慨然提笔,即席写了两首诗:“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麯眠。”“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由河阳军学官改授齐州掌书记。

苏轼原以为,他在密州能方便地见到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为官的弟弟,到了今天却忽然想起,他至今也还没能与已经分别六年的苏辙相见。

尽管密州和齐州相距不过几百里,但一年来,兄弟两人各自忙于公务,密州期间终究未能相见,只得飞鸿传书、诗词唱和。

在密州,苏轼为后世留下了兄弟情深的见证——超然台和《超然台记》。

当时密州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

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

苏轼则写下《超然台记》,成就千古名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有人这样评价苏氏兄弟对超然台的贡献:

“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

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

苏轼政务之余,常常登上超然台,或远眺名胜古迹,或抚琴抒发情怀。

苏轼作《望江南·超然台作》词曰: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的酒量并不大。他自己在《东坡志林》中说:吾兄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也。蕉叶是古人对最小酒杯的代称。饮器中,钟鼎最大,梨花蕉叶最小。

中秋佳节那晚,估计苏轼喝得也不多,然而他醉了。

他格外想念弟弟苏辙,无法抑制的感情,化为洋洋洒洒的倾诉,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留下了超然台上“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旷古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法极端却并不过分,这首词把情、景、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把人间的冷暖、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唐:九五至尊 抗日:大将之路 为了她的心爱之人,我决定去弑君 凤逆天下:邪帝的绝色宠妃 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醉卿心:锦绣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