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為何最後卻落得個一敗塗地?它們的不義之戰、失道寡助和國力不足無疑都是敗因。然而,從戰爭指導的角度看,它們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始終沒有一個共同的協調一致的戰略計劃。義大利不敵英國,德國又不肯把主力投入北非地中海。結果,在馬爾他和阿拉曼,千載良機失之交臂。
同盟國方面的正義之戰,得道多助和國力雄厚無疑都是勝因。英美兩國關於主要戰略目標和打擊方向始終存有歧議,然而,兩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能夠求同存異,制定協調一致的戰略計劃,集中兵力於北非地中海,打敗義大利後再轉用兵力於西歐戰場。這是邱吉爾津津樂道的先邊緣後中心的戰略。英美在北非地中海戰場化險為夷,直至最後勝利,十分得益於戰略指導的一致性。但英美在打垮義大利、肢解了軸心後,在義大利北部山區陷入了與德軍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後還不得不轉運兵力於西歐戰場。
有人說,歷史不能假設,但後人反思歷史卻不能不虛擬幾個假如。假如之一:希特勒將德軍主力用於北非地中海,那麼德意部隊就有可能占領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打通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聯繫。同時,蘇德戰場的蘇軍便會騰出手來進軍德國直至法國西海岸,或南下進出地中海和飲馬印度洋。這是希特勒和邱吉爾都不願意看到的。假如之二:英美置北非地中海於不顧,先集中兵力早一點登陸法國西海岸,陷希特勒德國於東西兩線作戰困境,必會早些擊敗德軍。德國垮台,義大利豈能久持?但這樣英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蘇聯和美國都主張儘快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把戰略打擊重心指向希特勒德國:英國卻堅決主張先經略地中海,先打弱的,後打強的,最後,美國人好長一段時間都是讓英國人牽著鼻子走。英國的這種邊緣戰略旨在維護其在中東的殖民統治。英國是個島國,又是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曾經是世界頭號霸主,但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美、日、德崛起,形成英、法、德、美、日、俄群雄逐鹿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倔強的邱吉爾抓住英國的殖民利益不放。並巧妙地利用美國的力量經略自己的地盤。然而,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邱吉爾終於不能阻擋英國殖民利益的瓦解。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