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下第一任关中都督(统领关中军权)。后来,曹操把关中军权交到亲信夏侯渊手上,钟繇官拜魏国丞相。可就在一年前,一个名叫魏讽的愤青阴谋发动政变,由于魏讽早先被钟繇举荐,钟繇受牵连遭罢免,这件事很可能是曹操、曹丕父子为削弱钟家势力采取的手段,以及让魏国由丞相制向三公制过渡所做的铺垫。曹丕继位后,钟繇虽被起用,但自从他登上三公高位,也就彻底和军政大权说拜拜了。再提一句钟繇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他堪称史上隶书最权威的巨匠,并创造出小楷。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中的说法,钟繇书法传承自蔡邕、蔡文姬(蔡琰字文姬)父女,一个世纪后,钟繇的书法精髓被东晋书法奇才王羲之习得。钟繇与王羲之齐名,史称“钟王”。关于王羲之其人,在讲到东晋时还是个重要角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完全沦为供那些声名显赫的老臣养老用的官位,尚书台重新成为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曹丕让他昔日的铁杆太子党陈群担任尚书令,这也是过往绝大多数强势皇帝的做法——让自己的亲信近臣打理尚书台政务。可仅仅这样还不够。由于人对权力的执着本性,那些原本深受皇恩的近臣一旦掌了权也就变了心,他们会越来越独立,最后难以控制。
曹丕使出了撒手锏。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至于魏国初建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由何人担任,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很久以后,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成为左右魏国命运的关键人物。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臣子权力。
另外,曹丕还让极少亲信重臣担任录尚书事。按照正常程序,皇帝别说插手尚书台政务,就连尚书台的门槛都不能随便迈,可担任录尚书事的重臣却能直接进入尚书台参与政务决策,他们相当于皇帝插手尚书台政务的中间人。
以上,便是曹丕为了巩固皇权、限制臣权所做出的努力。
陈群帮曹丕赢得皇位,又给全天下士族卖了个大大的人情,官运自是飞黄腾达。他不仅担任尚书令,更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吃香的喝辣的,可以说是曹丕称帝的最大受益者。而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对死抱曹丕大粗腿的兄弟也在曹丕称帝后官位猛蹿,赚了个盆满钵满。
除了位于天子脚下的朝廷,魏国全境还星罗棋布分散着无数曹氏藩王。这是另一股政治势力。藩王名头响亮,但说实在的,曹氏藩王混得着实不怎么样。
曹丕共有二十几个弟弟,这些人包括曹植在内大多晋爵为王,拥有自己的藩国。然而,因为早年那场令曹丕身心俱疲的世子之争,又因为曹氏以藩王的身份篡取汉室江山,这些都让曹丕对兄弟们心存极深芥蒂。他先后颁布了一道道禁令限制藩王权力,例如:藩王之间不得沟通交流;未经允许不得进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干预政事;又在各藩国安插官吏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其中,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具武略的曹彰在曹丕登基第四年暴毙,世人盛传他其实就是被曹丕毒死的。
原本,皇帝、臣子、藩王三者之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当曹丕重整朝廷官僚架构,又压制了藩王后,他认为再没什么能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了。
强大的皇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