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37节 (第2/6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黄皓帮他美言几句。而黄皓果然不负姜维所托,说服朝廷准许其在沓中屯田。

这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姜维怎么可能把前途命运托付给自己的政敌黄皓?该如何解释?让我们继续从史书中寻找答案。

孙盛写的《异同记》中有如下记载:“诸葛瞻、樊建等人不满姜维穷兵黩武致使国力疲敝,曾上疏请求刘禅夺去姜维的兵权,同时让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的位置。虽时隔多年,这封奏疏仍在巴蜀宿老手中妥善保存。”这就奇怪了,《三国志·姜维传》中说阎宇和黄皓狼狈为奸,可《异同记》中却说阎宇的后台其实是诸葛瞻、樊建这些执掌尚书台政务的重臣,甚至还搬出巴蜀宿老手中的奏疏作为凭证。

让我们进一步探究下去。阎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志·姜维传》中描述,他和宦官黄皓乃是一丘之貉。但《三国志·马忠传》中则说:“阎宇作为蜀汉名将马忠的后继者,累建功勋,勤于军政。”这么看来,阎宇也不是个无能之辈。

事实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史书中所言姜维惧怕黄皓在朝中枝附叶连的说法恐怕并不恰当,让我们换个更准确的说法,姜维怕的不是黄皓,而是以诸葛瞻、樊建等实权派为首的绝大多数公卿。因为,当时蜀汉朝中无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派,都对姜维连年北伐深恶痛绝。所以说,在北伐这个问题上,姜维自成一派,满朝公卿皆是他的政敌。

在刘备时代末期,收复荆州的呼声主导了蜀汉政界。到了诸葛亮时代,为顾全孙刘联盟,国策从收复荆州改为北伐雍州,借此转移国内矛盾。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制定出这样迥异的战略,除了自身的理想、信念等原因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乃是要照顾荆州派臣子的利益,战争是转移荆州派和益州派矛盾的主要手段。另外,刘备和诸葛亮能顺利发起战争而甚少有反对声,这也是得益于他们极高的个人魅力。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荆州人逐渐将巴蜀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和益州人一样无法容忍主动挑起战事的行为。这个时候,身为雍州派的姜维成了唯一的好战分子,连年北伐让百姓深受其害,姜维不仅得不到刘禅的支持,更激起同僚的敌视。

黄皓,如刘禅所说,只是个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获取利益的佞臣而已。他无疑具有一定政治能量,但也远没达到东汉末年桓灵时代宦官那样大的权势,黄皓在刘禅、诸葛瞻等公卿以及姜维这三方之间充当着缓冲层,他谄媚刘禅,帮助诸葛瞻、樊建等人提拔阎宇,同时又为姜维说好话让其驻军沓中屯田,拿了谁的好处就替谁办事。可一旦大厦倾覆,任何屎盆子都会顺理成章地扣到这个宦官头上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谴责诸葛瞻没有压制黄皓,这让后世部分史学家误认为陈寿故意贬低诸葛瞻。事实上,陈寿不仅没有贬低诸葛瞻,反而在黄皓问题上给包括诸葛瞻在内的所有人留足了颜面。即便像陈寿这样公允的史学家,出于复杂的心理,也很难接受满朝公卿都跟黄皓有瓜葛这个事实。虽然压制姜维无可厚非,但毕竟,与宦官勾勾搭搭是一件很可耻的事。何况,蜀汉的衰败最后又必须归结到黄皓头上,这就让他们更加难以启齿了。

总之,姜维那封颇具先见之明的奏疏终归是被昏庸的朝廷压了下来。既然黄皓的权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刘禅也不傻,蜀汉的政权又掌握在诸葛瞻、樊建等人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十年来,姜维简直比魏国人还要关注魏国政坛的风起云涌,夏侯玄被杀、曹芳被废、司马师暴毙、诸葛诞反叛、曹髦被弑……但凡魏国有风吹草动,姜维总会以此为由发动战争,而他所掌握的兵力正是借着一次次北伐愈来愈强。姜维警告朝廷说钟会入驻关中,在刘禅等人看来无疑是为下次北伐找借口。更何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不做女主做系統 真千金重回修羅場 分手后我依旧倾倒众生[重生](GL) 一覺睡到和離後 炮灰男配他變甜了[穿書] 武俠世界大冒險 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