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鹦鹉螺及其诸多近亲族群,也绝大部分惨遭灭顶之灾,仅有少数存活了下来,后来,一些鹦鹉螺的外壳变弯,大概就是现存鹦鹉螺的样子了。
二、孑遗生物: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和沧海变迁,远古鹦鹉螺类动物中的大部分都已灭绝,只有现生的1科6种卷壳鹦鹉螺,顽强地生存下来。它们分别是:珍珠鹦鹉螺、窄鹦鹉螺、帕劳鹦鹉螺、穿孔异鹦鹉螺、异鹦鹉螺、大脐鹦鹉螺。但他们都是暖水性动物,分布水层为表层至600米水深,最适水层150~300米,寿命可达20年。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中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都有原生的鹦鹉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与现生鹦鹉螺相似的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出现在三叠纪(约2亿多年前),而现生种类很可能是白垩纪晚期(6500多万年前)躲过大灭绝的一支进化而来的。
即使这样,现生鹦鹉螺也是当之无愧的“孑遗生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
三、特殊能力:鹦鹉螺是一种少见的会游泳的贝壳,它的精密构造堪称造物的奇迹,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鹦鹉螺的游行原理是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提供向前的动力。
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格罗顿下水,在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四、自然记录者:1978年,世界一流的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称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在研究了大量的鹦鹉螺壳后认为,鹦鹉螺壳每个腔室的条纹的数目同月亮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时间相关。
四亿两千万年前的螺壳每个腔室只有9条,而今天的螺壳大概每个腔室有30条纹路;这些发现与天文学发现相符--四亿两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似乎是9天。
这篇论文在科学界和主流媒体都引起了轰动。这是实际的观察结果,被不同科学领域独立证据支持,最终成了令人惊叹的故事--鹦鹉螺是大自然版的宇宙时钟,反映了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的时间变化。
从此,不再只是海螺的一种,他也代表了自然记录者的角色,记载了自然界的演变。
从鹦鹉螺美丽外壳所昭示的自然数学原理,到他内部精密构造形成的造物奇迹,再到五亿年岁月变迁依然幸存于世的神奇宿命,它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见证了生态的演变……这些无一不意味着它值得被保护与珍惜。
然而在今天,他却因人类的捕杀与贩卖,而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生存危机。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且鹦鹉螺属为古老的鹦鹉螺目唯一的现存属,在古生物学十分重要,可藉以断定地层的年代。
在如今的螺壳市场上,鹦鹉螺与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鹦鹉螺也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它的美丽花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