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227章 刘表愚行,不过适得其反尔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个月本就在鄂县那边开凿大冶铁矿、革新用灌钢锻刀的工艺。

那边开矿冶铁炼钢的本意,是整军强兵,结果还没大规模量产刀枪,我倒是先让人用新法锻造打磨了一批木匠刻刀。

这些小刀需求量大,用钢材又不多。原先最费力的环节是砥砺打磨,用砺石一把把往复磨太慢了,我还为此琢磨了一种脚踩的磨刀砂轮,数息之间就能把钝了的刻刀重新磨砺——徐兄这边看。”

徐庶顺着诸葛亮手指的方向看去,墙角果然有一个磨刀匠在为木匠们提供配套服务。

那磨刀匠脚踩着一个类似自行车踏板的东西(当然徐庶并不知道自行车),踏板的轴很粗,上面套着一圈绷紧的皮带。皮带的另一端连在磨刀砂轮的轴上,那根轴很细。

如此依靠转轴的粗细比,就能实现类似于自行车链条齿轮组的变速效果,只是比自行车更容易打滑一些,不过问题不大。基本上脚踩一圈踏板,磨刀砂轮能转十几圈,用钝了的刻刀放上去稍微磨几秒就又能用了。

“这些才是整军强兵的正道,如此乱世,只靠文教吸引士人如何够先生奇思妙想之多,实在令庶神往。”徐庶发自肺腑地感慨。

诸葛亮:“这有何难,过几日,就请徐兄去鄂县观摩一番,到时候,诸位也可根据各人所长,自择入仕之初的职责。”

旁边众人闻言,石韬立刻表示也要跟徐庶一起去多长长见识。

而司马徽、尹默、李仁这些纯学术型的人才,对兵器打造冶炼钢铁之类的事不感兴趣,便表示会留在武昌学宫这边,即日便展开工作。

诸葛亮自然也不会勉强,算是对这波人才先进行了一下分流。

……

三天之后,司马徽和尹默、李仁就初步适应了武昌这边的环境,司马徽就决定在武昌学宫开学收徒。

尹默、李仁本身学业也未彻底完成,就一边学习,一边帮恩师做些辅助性的打下手工作——类似于后世的在校研究生兼职助教。

学宫房子都才盖了两座,一切草创,还得从宣传、吸引求学者开始,估计今年腊月最后这十几天,也不会收到什么人。至少要明年上元节过后,才会走上正轨。

而徐庶和石韬,也在这几天被诸葛亮带着到处参观,一路来到了鄂县。

83最新地址

在鄂县,徐庶看到了长江边,一条从聚铁山流向江中的小溪,被拦截蓄水。然后另外挖人工渠入江、确保各段水位落差、水能冲力平均。

出水渠两岸,是密密麻麻的新造水车,水车连带着一个个类似后世水泥搅拌罐的容器,容器内有无数刚刚开挖出来的铁矿石,被重力滚动互相碰撞破碎,然后人工粗选去掉杂质废岩,再把相对精矿砂的部分运去熔炼区。

在熔炼区,徐庶看到了足有两三丈高的炼铁熔炉,尺寸比原先见到的最高熔炉翻倍还不止。

更高的熔炉也就意味着更好的蓄热环境,在鼓风充分的情况下,内部炉温会进一步上升。

但有着新型耐火砖的围挡,纵然炉温能高到令生铁水哗哗快速流出,炉膛内壁也丝毫不见软化,抗压依然坚挺。

铁水流出后,在熔炉出铁口直接有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容器接着,里面架空插满了黄豆粗细的预热发红熟铁棒,生铁水倒上去后,生熟铁互相渗碳,不过一刻多钟,彻底冷凝板结后,就已是灌钢了。

相比之下,一年前这个时候,诸葛瑾初次弄出灌钢法时,为了提升反应接触表面积,还得把熟铁拉得更细长、根数更多。

当时的熟铁只能有绿豆粗细,再粗就来不及在冷却凝固前完成反应了。现在却可以加到黄豆粗细,足足粗了一两分,从“铁丝”变成了“铁棒”,也极大减少了用带孔拉丝板拉铁丝的预处理工作量,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登神之前,做个好领主 海贼:从东海走出来的魔王 十方证道 大汉国士 道祖从通背拳开始 摊牌了,我无敌了 开局荒天帝兄长,我获得满级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