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六十二章 信安古道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在水塘北岸建有几座古宅,穿过古宅间曲折蜿蜒的弄堂,有一座矗立砖砌浮雕,纹饰精美的牌坊,很有一种古典农村生活的气氛,同时也可见在车塘村曾经出现过富贵人家,在整个村的座落和布局都很有讲究,透出一种民间的文化,古风气息扑面而来,民风淳朴。

从车塘向西进去都是半山区,到了双桥,再进去都是山路,一路翻山越岭,在山岭中零零星星座落一些山民的毛房,少的地方有三,五家,多的地方有十多家,基本上都是在山岭与山岭之间的山谷中。双桥村中间有条溪流,关溪从村中间穿过,溪面较宽,最宽处十多米,溪中有大小不等石头挡住了溪中正常的流水,大的如同小屋,一般的也有一个立方米大小,七横八竖趟在溪流中间,不知是猴年马月山洪爆发,山体滑坡遗留下来的。原本流量不大的溪水,在夜间听起来好象是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一般。过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得有桥。双桥,那肯定有桥,不然怎么会称桥呢,看到的是一座桥,那为何称之双桥呢?

在明代洪武初年,在溪上建有两座桥,均是木结构的拱桥,没有桥墩,桥面靠两边的大柱子撑着,两座建筑风格一样,都是由五个廊亭组建而成,廊亭边有栏杆、坐凳。廊亭设计巧妙,五个廊亭紧接串连,建筑精湛。木建筑的桥经不起风雨,经年失修就不见了。

从双桥进去是洞口村,一路都是山路,虽说不是很远,但这山路不好走,还有翻几个很高的山岭。在经过洞口村时,见路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山洞。山洞离地面不高,就走了上去,到了洞口衣服就微微地飘荡起来,一股寒风拂面而来,顿时感到有些阴冷,赶忙用双臂抱在胸前。进了山洞,看见洞内有一个很宽大的平台,平台有一边是深不见底,在边缘有一级级石头台阶向下延伸黑暗之中。在洞两旁的洞壁上有几行雕刻的字迹,已被风化的字迹不清,隐隐约约从字迹的遗痕中看,好象是以前道士的修道居所。

看看洞里有几个人,是在休息的。就在他们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稍稍歇会。见有一位年纪稍大的中年人,听口头好象是本地洞口村人,就随便地向他问道:“这位大叔,这就是洞口吗?这洞底下面的水会很深吗?”

那中年人面朝洞外,手上坎柴刀点在地上,脚边放着一条扃担,眼望着对面的山路,是个樵夫。听有人向他问道,就应了一声:“这就是太真洞的洞口,洞底很深的,在上面看不清楚,到了下面就清楚了,不过下面都是水,一年到头都不干,也没有人到过下面水里去过,有人经常在下面的水里捞到一些小鱼。听说洞底下可以与外面相通,没有试过,其他情况我也不知道。”这樵夫是太华山下洞口村人,对洞口的情况知道一些,见有人问就随意地回答了直来。

吴方璞走到洞壁旁边看了起来,见洞壁上有很多的划痕,看看有几行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字,好奇地问道:“看这洞壁上有几行模糊不清的字,是古前人留下的吧”

那人说:“应该是以前的人留下的,我的祖上就见过了,可能是那位修行的人留下的。这里到外面不通路的,深山幽谷,太真洞与世隔绝,到了近几年才有村民居住。”

吴方璞站起来看看,延着台阶,向下走了下去,从上面看去下面黑糊糊,黑不见底,到了洞中,走到了洞底的水塘边时,顿时亮了起来,也不觉得冷了。洞底下水塘面积很小,但见水波缓缓地流动着,水面上还冒着不多的几个随处可见的水泡。再看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没有什么灵气,要说玩,也没有什么好玩,就走了上来,也没有多作停留,就匆匆赶路,离开山洞,往九华山上走去。

就从九华山的北面上山,山背的山路比较陡,一路上的山民反而多了起来,从山底开始到山腰,零零星星交替有些户落,丝丝炊烟交细细薄云在山间飘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隋至尊小纨绔 袁阀 明末平倭录 回到大宋 大乾第一纨绔 唐羽穿越成太子的小说 挽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