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61章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自萦芯来此,她带来了许多食物的精加工制法,比如素鸡、挂面、粉丝……加速了费县及其周边地区许多粮食消耗。

此前多年,农业生产者大多自产自销,像萦芯家,每年都是吃自家的出产,只有自己家种不出来的才会在外买。

富人也不缺地,例如孔家积蓄多年,粮食满仓,压根儿吃不了也卖不出去多少。

所以,别看现下华夏八成人都在挨饿,大小地主们却有许多消耗不完的粮食拿去酿酒。

四国酒业很发达,每个地区都有特产的糯米酒,稷米酒,粟米酒……

可惜黄豆不能酿酒,也幸好黄豆不能酿酒,不然劳苦大众真的摄取不到任何蛋白质了。

萦芯这只大蛾子自掌家,就开始一个劲儿的扑棱双翼,不觉之中就扇开了世家们光入不出的粮库门。给粮食找到了一项不用窖藏多年的商业出路,让他们的目光重回脚下的土地。

她已经撬动了本地及其周边的粮食贸易。

有许多有眼光的人已经开始买人垦地,种植大豆和小麦了。

萦芯带出的微风推动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它让不值钱豆子有了给穷人果腹以外,更贵的用途;让溢出的人力重新有了大量的需求,间接救活了许多“可有可无”的奴隶。

不仅仅是原料提供者加大了投产,自两个工坊开始圈地,造马粪纸的纸坊、造缸的陶器坊和瓷器坊等等相关的小型工商业,这一年的订单就满了。

只待今年尾款到账,明年扩坊增产。

随着手快的行商满载着一车车酱缸,射线一样从费县出发。又有许多心思敏捷的行商,从各地带着相应的材料或成品往费县汇集。

当然,萦芯没有这样的远见和大局观,她并没有发现自家以外的变化。

她只是尽可能的按照“前世”的生活水平,活在当下。

自那晚李小娘子给李藿打通的关窍,已过月余。他的书法水准跨过了临摹的阶段,经常能笔书心意。

滕继甚至不敢过度夸赞,只在小郎君挥毫之后,安静欣赏。他深怕自己某句话说错,将未来的书法大家扼杀成凡夫俗子。

时至今日,李藿被儒学束缚多年的中二病,终于被近期的恣意泼墨所激发。心绪激荡下,用提斗(大号毛笔)写了一个章草体的“刃”字。

此字集李藿多年习字大成,内锋破鞘而出,好似利器破风,直逼面门,让观者屏息。

滕继看完,轻吐一口气,“小郎君不愧是陇西李氏出身。”

陇西李氏乃是汉时武勋,李小郎君这字的锋锐真乃血脉相承。

“啊?哦!滕师过誉了。”李藿一时没想起来自家对外宣称的身份,差点露馅。

滕继直言,在书法上已经没有什么能教他的了,今天还是改书法课为诗词课吧。

在李藿被各种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折磨的时候,萦芯又买了二十个性子安静、长相斯文顺眼、会分茶的高级男仆和十个有一定厨艺基础的下仆,分别让大管家青山和七婆调教。

他们都是为茶馆准备的服务员和后厨。

买完人,她又去书肆下订单。

费县其实并不大,书肆就一家。

萦芯跟掌柜说,以后但凡遇到孤本、新书,都直接送到李宅去,只要不反不黄,她家全要。

然后就搬空了书肆所有正经杂书,还让他们介绍了几个字迹很好的“佣书人”。

许多有点家资却买不起书的庶民,会苦练好书法后,通过给书肆抄书来让自己博览群书增加见闻的同时,补贴家用,是谓“佣书”。

两日间,萦芯雇佣了六个字迹过关,心也够仔细的佣书人到家里,抄所有家中孤本家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混进来了条真人鱼 新婚嬌妻寵上癮 傾家蕩產後,我重生了 我靠人才系統平步青雲 別再給我發好人卡啦 我在天朝有个美食城 風雨燕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