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十七章 初露锋芒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堂上的公卿们,而今大汉天下,有多少以耕地为生的农民呢?”

他的问话让不关心农事的大人们一愣。让关心农事,关心天下的大人们不由深思。

土地的问题,从来就是大事。

文武朝臣的脸上此时都没有了等着看好戏的表情。

“朕自小常常跟随先父巡视解渎亭方圆七里之地,见到农民种庄稼的时候,因少牛拉犁,而以自身背绳负犁耕地,弯腰受累一日,却耕不了几分地。

除此之外,农民们欲想田地里能有个好收成,全得有赖于天气的风调雨顺。若风不调雨不顺,庄稼就会欠收,甚至失收。

庄稼欠收,农民就得饿肚子,甚至卖孩子。”

华耀循着刘宏的记忆,心里有几分疼痛,语调更缓慢而悲凉。

“朕见过几回卖孩子的,见人买过几回,也让先父买过几回。

几回都见他们骨肉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心里不忍而难过之极。”

“朕那时候就想,有没有办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让他们不至饿肚子,不至于卖儿卖女。

朕就此问过先父,先父答:他不擅农事。让朕自己慢慢想,多读书,在书里去找答案。

朕从农家的书里知道了庄稼要有好收成的几个要素。农民多收粮而不饿肚子的基本条件。

第一,大家都知道的,选择优良的种子可以提高产量。

那么,优良的种子,除了在已有的种子里面选择,咱们还能不能培育呢?

第二,需要有好使的农具,帮助农户开垦出更多的土地。

那么,世上有没有一种或几种能够帮助农民开垦耕种更多土地的农具呢?

第三,需要老天爷赏饭吃,就是风调雨顺。

那么,世上又有没有在不风调雨顺的时候,除了已知的水渠等水利设施,还有没有能够帮助收获更多粮食的工具呢?”

华耀缓了口气,扫视了大家一眼而沉稳道:“办法肯定是有的。华夏民族自神农氏尝百草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从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麻、葛、药材等等。”

想着永留心中那位伟人的豪言壮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他挺直背脊,缓声背起了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华耀慢慢自宽袖里(储物袋)取出几十张图纸,对堂下微微一笑而言道:“先父曾言,书乃是先贤们给咱们这些后辈的文化、文明传承,咱们不能辜负。

朕是个听父言的孩子,真的自小就相信,书中真的什么都有。”

说到此,他沉声呼喊道:“大司农何在?永乐少府何在?”

刘宽和许训先后手持笏板跨步出列,同时低头应声:

“臣在!”

“臣在!”

“这里有几种农具图纸,乃朕习读《墨子》和观摩农民使用直辕犁劳作,又见得马车行驶、车轱辘转动等等日常而深思研习,或改良或制作的农具。”

“另,改良培育种子的问题,朕也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已经教给了解渎亭里的农民。那个,虽然成功不易,但也可以慢慢去做。”

“朕认为,无论甚事,难或不难,都需要人着手去施行,去努力,最终才会有成果。

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

这样,咱们以后方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益的,让他们赞赏不已的传承。”

华耀说到此,让中礼官将一摞几十张图纸传下去给大司农和少府阅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人在大明,我是朱瞻基 四合院从1962开始 从木头开始打造传奇舰队 全家流放:我搬空国库去逃荒! 赤旗 世子你别乱来 赘婿重生,我以棋子弈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