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5章 开售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缝衣针在分出工序由专人操作,不再一个人从头至尾生产的改变后,非熟练工匠初步就提高了三四倍生产效率。此时常洵开始深入改革,从缝衣针材料选择、落料、每道工序改良、热处理、后处理等多方面降低成本改善性能,更主要为提高生产力。

提高生产力潜力最大就是改良工艺与机械化,没有机械辅助仅是分工合作,如汽车组装由一个人全程负责与流水线组配几倍效率轻易达到,真能达到上百倍那你是在说梦。

因此分工合作理顺缝衣针生产线获得初步成功后,常洵的重点放在工艺改良与机械化辅助。这时搞全自动不可能也不必要,因为前者条件不允许,后者仅是改良生产方式、改革管理模式、从简陋机械起步就有很大的挖掘潜力空间。

于是常洵有空就观察每道工序,并思考工序改良与机械作用与设计。好在常洵后世不是机械专业也操作与见到过不少机械设备,设计大型整套机械不可能,单体、简陋、功能单一的机械可以试试,而且舍他其谁责难旁贷。

于是他带了几个识点字、见其机灵、肯动脑筋的小宦官、偶见的青工、徒工担负起这方面的工作了。为此仅靠他带几个人还不行,加上他办工厂搞建设会需要大量有技术的人,就是眼前项目也一样如此,为此聘请了铜匠、银匠、首饰匠、玉器匠、皮匠等等。

如此多匠人再在王府设立工作、居住场所根本不可能,于是只留小而从事需要保密的项目才设在王府。如铁匠、木匠等匠作收购或自己设立了匠作一时任务不足还对外营运,其中小匠作几工种合成一个匠作在外面设立工场以缓和王府场地不大的困境。

自己设立那么多工场乃是这些工匠将来都有用,其次此时的研究、生产项目需要。而且是有不少需要保密,还有就是响应迅速而不是找到了匠作别人活忙还需要等候外,双方勾通也困难。

只有经常接触的工匠才能迅速理解常洵的要求,自家的工匠才不对奇奇怪怪的要求有畏难抵触情绪。也不存在计价问题外,工匠见识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如经常换人就没这好处,常雇一个人会肥水外流甚至是秘密外传。

有助手与自家工场常洵主要是动脑筋与动嘴,动手也是用笔与教鞭。再说虽是平地起楼好在没有比较,不似后世造一辆汽车容易,造一辆能卖出去的汽车就太难了,造一辆比别人优秀的汽车难上加难尤如古代蜀道之难。

为什么呢?外观、油耗、舒适度、安全性、废气排放、售价等可比的东西太多了,别说差距大差距不大也不行,国家不批上不了市,上了市市场不认卖不出去。

这时常询却很容易,只要设计脚踏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不论高低都被人视为天人而称赞。这称赞还是发自内心,因为都是创举史无前例,并非因他为福王而阿谀或讨好。

如此一来缝衣针生产效率在常洵看来不够理想,在施兴祖及大明人工匠看来飞跑增长起来,仅几个月人均日产量就从之前匠人单干三五十支,增长到远超千支,比之前有三四十倍提高且常洵还在改进之中并非暂告一段落。

到这时设立工场扩大生产的时间成熟了,常洵再次招收几十个识字青年或徒工。为什么专门招收这样的人呢?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习惯上工钱很低,外人也会以为常洵如此考虑。可实际上他考虑的是这些人可塑好培养。

为此在王府他设立了夜校,所有的人住在王府外的也可以参加,如此培养出来就是常洵今后的工业骨干。因为夜校不仅教认字也教数学外,还教几何化学之类。

只是常洵的相关知识已经不成系统,为此让人去广州、澳门找找,如外文就找人译出。今后还会开办地质、天文等培训班与开办材料、机械、导航、水文等研究小组,不过这话说了要实现还早了一点,起码等常洵在灵山岛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在贞观开酒馆 小关公 泰机甲战车 四合院:60年代一厨子 绝世修真 综穿:漫漫修炼路 我纨绔世子娶妻彪悍点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