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38章 意向 (第3/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的大判,1两的小判,1\/4两的一分判以及庆长和豆板两种银质货币,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很少会用到金银进行交易,大部分都是以铜钱的形式与商人进行交换,而日本的铜钱铸造技术实在拉垮,废了吃奶的劲儿也造不出媲美中国的铜钱,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再加上各地大名私下里发行自己的制钱,导致国内私钱泛滥,币值低下,也迫使日本商人为了交易便利,不得不接受币值更加稳定的中国铜钱,所以每次中国商人行船到日本都会携带大量的铜钱前去交易,这也催生了日本专业货币兑换机构的诞生,1689年也就是清康熙二十八年,幕府颁布了《兑两令》,特别授予日本九家商号拥有对外兑换铜钱以及金银的权利,而九家商号也相继在商业发达的京都,江户,名古屋,长崎,大阪城等成立两替屋,作为货币兑换场所,当然因兑换产生的利润有一半流进了幕府的口袋里。幕府为了维持国内贸易的稳定和繁荣,特别允许中国商人可以在日本购买金属铜,交易量每年维持在五十万斤上下,中国商人按照六成白银,四成铜钱的方式支付货款。中国商人将铜运回国内后,并不能直接售卖,因为铜是朝廷直接管控的物资,商人只能是交给当地海关衙门,海关衙门以国内价格给出货值,然后会给商人签发一种签票作为凭证,商人拿着签票(实际是一种政府发行的商业汇票)去扬州或者长芦等地盐政衙门将这种签票换成等价的盐引,以抵铜资,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廷没有花一分钱可以获得大批金属铜用以铸币,商人则可以获得官府控制的食盐,也能赚取不少利润,可谓皆大欢喜。

康家这次获得了对日贩铜的独家垄断经营权,看似很赚钱,实际却是赔本赚吆喝,盖因他是内务府直属的皇商,贩铜的利润和贩卖食盐的利润都需要上交给内务府一部分,而且海外贩铜风险巨大,稍不留神就会船毁人亡,每年中国派往日本的船只有一百三十艘左右,高峰时期也不过一百五十艘,而每年平安回来的只有一百一十艘上下,最少一年则只有八十四艘平安归来,其余的则永远的消失在了茫茫大洋之中了。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秦:开局把系统告知祖龙 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 梦溪诡谈 兵临城下之召唤名将 造反,还不是你们逼的 三国,召唤烽火狼烟 世子请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