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十二章 岛国文化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久旱的关中大地,迎来了一次畅快淋漓的雨水滋养,这场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因为关中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原因,又加上黄土地的土壤本来就容易吸水的原因,所以尽管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可并没有什么洪涝之类灾害发生,甚至再下十几天的雨,这里也不会有洪涝,因为地势的原因,雨水会南向流至渭河最后流向黄河,所以洪涝之类的灾害对关中的渭北地区几乎不存在,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所以一旦渭河发水,洪涝的多是渭河下游或黄河中下游的地区了,特别是河南地区,历史上深受黄泛之祸。

第四天雨停了,李柯依然去不了道观,因为这个时代的道路都是土质路面,在几天的大雨后,踩上去会满是泥泞,这个时代鞋子都是布质的,所以很容易弄湿和粘泥。至于这个时代的雨具也只有蓑衣和斗笠而已,脚上没有什么好的防护雨具。所以即使雨停了,也不方便出门,仍需一些时间,等道路风干一些才好。

李孝正看着外面停下的雨,三天没出门下田干活的他已经憋不住了,他一辈子勤劳习惯了闲不下来,这一点可不比李柯,李柯可是前世天天想着过躺平日子的人,也算是个宅男,所以几天不出门也没事,正好利用这个功夫好好思考下接下来的人生。

只见李孝正在柴房随便找了两块片状的木头,然后用绳子绑在鞋底就出去了。

李柯被他这番操作看的目瞪口呆,这不是像前世某个太阳国的木屐么。

木屐这种东西,其实本就是原产于中国的产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人穿着,到了汉朝,几乎已经成了脚下必备的一种鞋服,后面发展到晋朝时又有了男女木屐的区别,即男的穿方形的,女的穿圆形的,再后来经过了南北朝几百年后到了隋唐时期就更普遍了,所以李孝正很随意的就想到这个办法出门了,一点都不奇怪。

这种东西本就适合于雨天或泥地行走,据说古代行军打仗时也会穿平底木屐,为的是防止脚部被带刺的杂草划伤,不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常常在路上穿木屐,也是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只是李柯这个来自于21世纪的人,那个到处有着水泥柏油路的地方,那个有着各种雨鞋存在的地方的人不适应而已。

李白曾有诗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名句,这里的谢公屐指的就是晋朝的谢灵运穿的木屐,而李白作为谢灵运的小迷弟对木屐也甚是喜爱,足见木屐在我国古代确实很早就已经存在。

现在我们一说到木屐,第一感觉好像是太阳国的产物,这是因为太阳国在唐代的时候曾经官方数次派遣过上千人的遣唐使来大唐学习文化,后来便带回去了很多大唐的文化,比如不睡床睡榻,也不坐凳子而席地,不穿布匹鞋子而穿木屐,还有茶道,樱花等等,哪一个不是我中华的文化和物质文明。

李孝正出去后,李柯因为好奇也同样去柴房找了两块片状木头绑在脚底,结果还没出门木片就松动了,出门刚走没几步,一只脚底的木片就被陷在泥里了,看来这种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操作运用也是有技巧的。世上很多事本来就是看似简单而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的,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李白诗里所说的那样穿着木屐就上天姥山了,他写的那是梦里梦游的事。

李柯的前世也喜欢徒步山野之间,他深深的知道一双鞋子对户外运动的重要性,别说木屐了,就是普通的运动鞋都很难承受野外的摧残,李柯恍惚想着自己前世的几双登山鞋,什么骆驼啊,悍途呀之类的,恐怕在这个时代想都不要想了。

晌午时分,李孝正满心欢喜的回来了,虽说脚上和腿上都粘了不少泥巴,但依旧挡不住他喜悦的心情道:“我到咱田里看了,美滴很,这次雨下滴美滴很,把地下透淌咧。再过二日,让太阳照照,地面就不粘泥了,趁着地软墒土好,咱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逃荒路上,我有一座空间塔 功高震主 万代帝皇 化工大唐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我在大明当王爷,世界准备颤抖吧 逍遥小贵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