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一百二十六章 我非为了南迁一事而来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许玉听到这句,不禁笑了笑。

蔡正卿这话骂的,没有点文化的人还真听不懂。好一个四百多位,这不就是在言他吴泰清算个什么东西,人家那是皇帝的夜壶,岂是他可以指指点点的。

自古以来的教育工作者不少,多他一个吴泰清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实在不该拿这点说事。

礼堂台下,众人听闻蔡正卿最后一句后,脸色皆是茫然,不懂其最后一句在说什么,什么四百多位?

江秋月亦是不解,小声问道:“蔡先生是什么意思。”

许玉轻咳一声,“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一共出现了四百九十四个皇帝,但是有七十三个是从未在位的,所以蔡先生只是说了四百多位,并未说将近五百位。”

台下易白溪呵呵一笑,“蔡先生这句可谓是诛心了。”

台上吴泰清脸色铁轻,在他看来,这是毫不避讳的将他的身份贬低到了极致,一挥衣袖,愤愤离去。

这礼堂,他是一分钟都不想多待。

台下的人只见到蔡正卿不过是一句话就将吴泰清说的哑口无言,令后者无地自容,更是仓皇而逃。

这场辩论的一番试探,不出意外的是故宫博物院那边胜了。

虽然他们在台下不明所以,但是看的痛快啊,犹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令敌方丢盔弃甲。

待这一幕过去了好一会后,台下有人渐渐向身边的人请教询问蔡先生那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待得到解释后,纷纷竖起大拇指。

高,实在是高啊。

易白溪带着笑意上台,“诸位若还有其他意见也可以继续上台,蔡先生都会与之讨论一二的。”

易白溪乘胜追击,他们这边既然有蔡先生坐阵,那他大可放心。

待易白溪说完这句话后十分钟之内,竟然没人再敢上台出声,毕竟有吴泰清的前车之鉴,本意持反对意见的,想上台前不免都得先好好酝酿一下措辞。

和北平最高学府的蔡先生辩论,必须得做好十足的准备,就算是败了,也要先为自己找好退路。

台下众人四处张望间,忽然有一人起身。

这在本是寂静的礼堂中,不出意外的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易白溪和蔡正回头望去,不禁同时一皱眉,喃喃道:“这位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许玉和江秋月同时看向那人,一撮浓郁的胡子最为引人注意,眉毛呈现倒八模样,有一股自带的威严。

若再细细瞧之,其左手手指上,还留着半截尚未抽完的大烟。

方新觉同样的陷入疑惑之中,“这位居然也会反对古物南迁,不应该啊。”

许玉则多看了眼蔡正卿和易白溪的疑惑神色,问道:“怎么瞧着你们的意思,这人没有理由反对?”

方新觉点点头,“确实如此,这位周学林周先生,平日素来与蔡先生交好,写过不少有名的文章,是个极有文化之人,他会站出来反对是我没想到的。”

蔡正卿瞧向周学林,邀请道:“周先生若是有什么想法,可以上台一说。”

岂料周学林摆摆手,“上台就不必了,我并非是来反对古物南迁一事的,说实在的,古物南迁与我没有关系,我是见这里有诸多高官在此,不免想发一顿牢骚,想赋诗一首。”

“哦。”蔡正卿邀请道:“莫非我等今日又能听到传世佳作了,周先生您请。”

周学林点点头,从腰间掏出火柴,抽出一根,狠狠的一撮过后再次点燃了香烟,双眼微眯,呼出一口烟气,作诗道: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人。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作诗完毕,礼堂内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此诗是何意思。不过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三国之巅峰召唤免费阅读无弹窗 大明二十四监 人在亮剑,暗助晋西北铁三角 娶了朱元璋女儿,做朱雄英的姑父 大清宫里的小人物 吞噬天下之权谋三国 万灵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