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34章 李秀才,红运堂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教谕,这是卷子和初评,尚请过目”。

县学训导把这次县学“入学考试”的情况,正在向顶头上司汇报。

因为不是正经的科考,并没有糊名,所以谁的试卷一目了然。

“嗯!辛苦辛苦!”

“不敢当不敢当,分内之事”。

东海县属于小县,县学规模也不大,定额是三十个学生,配了一名从九品教谕,无品的一个训导为副手,还有两个“教授”。

如今是三舍法,不行科举,所以每年都要往上一级的州学,推荐三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一个“上舍生”可以免试入州学。

今年不出意外的这个珍贵名额是“甘文甘季达”,其他两人可是真材实料,预期能通过州学入学考试的县学生。

县学生名额是定死的,不能少也不能多,因为有固定的补贴,不多但是也足够保证学生温饱。

缺了三人,自然要补上,所以每年县学也要执行,本县蒙学的学生入学测试。

东海县虽然不大,但是每次应考的学生也是百人起,有的确实是已经达到县学生水平,但大多数就是来感受一下氛围,发现自己的不足。

反正每年都有,这次不行就明年再来。

读书是件很辛苦的脑力劳动,蒙学生大多岁数不大,正是贪玩的年纪,能耐得下性子,背诵默写拗口的“经义”,真是凤毛麟角。

像李诚这个“二十五”的年纪,已经算是大龄考生了。

能有钱有闲读书的人,要么是甘家那种,大郎二郎混个蒙学身份就行,要么是小户人家竭尽全力供养,以图改变命运。

“李诚这字写得还不错,有几分功底”。

表面上看,刘教谕对这个近期成为县里热点的人物,略感兴趣,这也“很正常”不是。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笔楷书写的端正清晰,笔架严谨,卷面也整洁,不涂不改,第一印象不错,刘教谕捋了捋灰白掺杂的长须点了点头。

考试内容其实很简单,毕竟不是州学太学那种,要写“议论文”,就是考察学生“经义”熟背程度和一定的理解能力。

譬如所谓的墨义,也就是以书面的形式,简单直接地回答经义。

如考试题目是:“作者七人矣。以七人之名,对”。

这是《论语·宪问》第三十七段中孔子的一句话,考生要知道这里的七人指的是谁。

所以标准答案就是:“对:七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簧、仪封人、楚狂接舆也。谨对”。

如果考生不知道答案,就答“对:未审”。

考的就是记忆能力,只要熟读经典就能回答出来,是不是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首先你要背熟才行,光死记硬背也不行,难度还是挺大的。

李诚背熟没?这个真没有,不过他把答案背熟了!嘻嘻!

别看刘教谕装模作样的审卷,其实他心里早就一清二楚,因为考题就是他泄露的。

十天前上门拜访,请他指点课业的李大郎,提来的茶点里,两个纯金的元宝,可是二两重一个,价值百二十贯的上门礼,足见其“求学的诚意”。

再说了,李大郎送来品鉴的六本《三国演义》,也能证明其本身的实力。

……

“噼噼啪啪!”

爆竹炸响,红屑乱舞,“韩家粥铺”热闹的不行。

县学放榜,李大郎位列“探花”(第三名),成为东海县本年度,百分之三录取率的“县学生”,此后就要尊称一声“李秀才”喽!

正经的读书人!

也不是没人质疑过他的学识,但有些消息灵通的人,随手扔来一本最近流行的《三国演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三国:家父,曹孟德 冷清王爷精灵妃 我在火影证仙王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 大唐春色,风流太子李承乾 穿越到鹿鼎记做韦小宝 匪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