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86章 欧洲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欧洲东部的格拉维特文化遗存则主要出现在旷野,以具有仪式感的墓葬而闻名。

松基尔遗址位于莫斯科以东200公里的郊外,距今约3.4万到3.2万年,主要包括两个被誉为欧洲格拉维特文化时期最为宏伟的墓葬。墓葬1埋葬着一个成年男性,墓葬2埋葬着两个少年以及一段成年人的股骨。两个墓葬里都铺满了红色的赭石涂料,以及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包括25只象牙手镯,数百颗狐狸牙装饰的帽子、皮带,象牙雕塑、衣物和长矛。墓葬中发现了超过个象牙珠,生产这些珠子至少要耗费小时的人工。整个墓葬从埋葬的方式到陪葬的物品都充满了仪式感,该遗址是最早的仪式墓葬之一,也是人类信仰产生的古老证据。

2017年,科学家对两个墓葬中的四个人类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四个样本全都是男性,其Y染色体单倍群都属于c1a2。但是,进一步对常染色体的分析却显示这四个个体并没有很密切的亲缘关系。通过对这些个体常染色体的纯合程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发现近亲通婚的情况,而且应该是来自一个200人以上的族群。这反映出当时的人群已经能够建立起广泛而复杂的社群网络,以有效的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

下维斯特尼采遗址位于中欧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格拉维特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格拉维特风格的雕塑和象牙制品。与Sungir遗址不同,Vestonice遗址的样本的父系类型则显示出了更高的多样性,在3个样本中,13号属于单倍群c(未能确定下游)、16号属于单倍群c1a2-V20、43号属于单倍群IJ*。而同一时期在Vestonice附近的巴浦洛夫遗址与克雷姆斯洞穴遗址中两例样本的父系属于单倍群I。位于意大利南部的paglicci洞穴遗址的一例样本父系则属于单倍群c1。由此可见,格拉维特文化人群的父系是以Y染色体单倍群c1a2和I的相关类型为主。

全基因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代表格拉维特文化的Sungir人和Vestonice人更接近于奥瑞纳时代生活在东欧的Kostenki14,而与西欧的Goyetq116-1相距较远。

从格拉维特文化现存的遗址来看,其中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制品和大型动物的遗骨,可见狩猎活动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格拉维特文化人群是当时活跃于欧洲大陆北方的猛犸象猎人。

-年前属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在2.6万年前左右,出现了全球性的降温事件,地质学上称为末次冰期最盛。北极的冰盖向南延伸,覆盖了欧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欧洲其他地区的环境也急剧恶化,出现了大片的苔原与戈壁。

伴随着末次冰期气候条件的逐渐恶化,曾经兴盛一时的格拉维特文化也趋于消亡。这一时期的欧洲鲜有人类遗存出现,说明人类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人口规模和范围都收缩到了非常有限的区域内,主要集中在欧洲南部的半岛地区。反映到人口统计学上,便是古欧洲人群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瓶颈期,在瓶颈期内,由于基因漂变的作用,古欧洲人群的父系与母系的遗传标记各类型的比例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年前属于梭鲁特--马格德林文化时期。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结束后,一度龟缩于欧洲南部沉寂的人类族群又再次繁荣起来,从欧洲的西南部和东南部两个中心开始扩散,在年前到万年前先后创造了梭鲁特、马格德林、阿齐尔等文化。与之对应,包括I2-S31、c1a2a-V182、h2-p96等多个欧洲及附近地区的Y染色体父系单倍群都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分化。

这一时期欧洲西部的考古遗址以马格德林文化为主,这类遗址的古代dNA样本中,父系以单倍群I为主,这说明单倍群I很可能与末次冰期后兴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女学霸 穿成皇帝的白月光 想复婚,没门 她有好孕系统,绝嗣男主不要慌 傲剑狂魔 我有特殊的宅斗技巧 青山深处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