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游泳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器,因此可以推测它们是游泳的能手;同时,这些长刺也是抵御天敌的有效武器。这种类型的三叶虫主要是出现于奥陶纪到泥盆纪时期,当时与他共生的鹦鹉螺类、板足鲎类和鱼类都是三叶虫的劲敌,如果三叶虫不增强游泳能力和御敌的武器,他们怎样在那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继续生存繁衍呢?
奥陶纪的某些三叶虫,如宝石虫、斜视虫、隐头虫等还发展了卷曲的能力,他们的头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紧接在一起,仅将背部的硬壳暴露在外;他们还可以钻进淤泥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器官,这样,一方面便于御敌;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类似于尺蠖那样的伸曲的方式推动身体前进。
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多次周期性蜕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幼虫期、分节期、成虫期。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科学家通常是通过采集同一层位中同一种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来研究的。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虫体头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没有胸节,直径大约为0.24--1.3毫米。中年期虫体头部和尾部已经分开,胸节也已经发育,但是节数比成年期少一节。成年期虫体的胸部与尾部节数增加到了极限,虫体增大,壳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现了。
三叶虫长大以后就可以在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这说明这种动物确实只生存在海洋里。由于三叶虫化石常常与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共同出现,表明它们都喜欢生活在比较温暖的浅海,在那里,三叶虫以各种微小的生物为食,或者也对海草及动物的尸体感兴趣。可以肯定,它们不具有主动攻击的能力,因为三叶虫没有良好的游泳器官,也不具备流线形的体形,在水中行进的速度较慢。从它们的坚固背甲可以想象,一旦有凶猛的动物(如鹦鹉螺类)向它们摆出进攻的架势时,三叶虫会迅速把身体蜷起,象穿山甲那样把自己保护起来,悄悄沉入海底。
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两腭强大、互相之间由关节连接的鲨鱼和其它早期鱼类的出现与同时出现的三叶虫数量的减少似乎有关。三叶虫为这些新动物可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此外到二叠纪后期时三叶虫的数量和种类已经相当少了,这无疑为它们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提供了条件。此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虽然没有后来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也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三叶虫的多样性。
各期代表:寒武纪代表性三叶虫(5.4亿--4.9亿年前)多数三叶虫身体扁平。莱得利基虫目被认为是三叶虫的始祖。研究中有把球接子目归入甲壳类的观点。
奥陶纪代表性三叶虫(4.9亿--4.4亿年前)形态多样,有的长着蜗牛一样的眼睛,有的身上长着好几根角,还出现了视野范围宽广的游泳型三叶虫。因为这时的海洋里它的天敌很少,所以奥陶纪成为“三叶虫大繁荣时代”。
志留纪代表性三叶虫(4.4亿--4.2亿年前)逃过了奥陶纪大灭绝的种类,它们在珊瑚礁附近大量繁殖。
泥盆纪代表性三叶虫(4.2亿--3.6亿年前),这一时代随着有下颚的鱼类出现,海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三叶虫的身体上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些装饰能提升三叶虫的防御功能和感觉机能。
石炭纪\/二叠纪代表性三叶虫(3.6亿--2.5亿年前),寒武纪之后,三叶虫纲下的10个目都繁衍的相当兴盛。但是泥盆纪后期的大灭绝,使除了蚜头虫目之外的三叶虫全部灭绝。逃过劫难的蚜头虫目拥有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