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早第三纪,就是古近纪,原意是指近代生物的发生和启蒙时期。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30万年前。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下第三系。
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古新世,古老的意思,持续了1000多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动物群中“古老”种类或“土着”类型占很大优势,与其後的动物群有着明显的区别。始新世持续了约1800万年,表示了近代的黎明或启蒙时期。如果说古新世是哺乳动物的征服时代,那么始新世是哺乳动物的巩固时代。渐新世的特点是生物界开始具有更近代化的面貌,是向现代转换的过渡时期,持续了约1300万年。
1933年,英国科学家莱伊尔·c.,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第三纪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愈新,其中含有的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种类愈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1--5%)、中新世(20--40%)和上新世(50--90%)。由于各个地区的地层中所含生物相异,因此在对比上存在很大的困难。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从而提出渐新世一名。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而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当时包括了古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含有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提出古新世以示区别。
早第三纪在地史上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沉积物与中生代有明显的不同。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化石。这些化石为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以及标准层序和层型剖面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上不少地区在早第三纪形成了界线较为分明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的地层,如西欧下第三系标准层序划分为11个阶。在北美中西部、亚洲中部等地区也形成了以河湖相为主的陆相沉积,尤以美国落基山脉的盆地分布区最为典型。
下第三系除以岩石地层、古地磁和同位素测定为依据外,主要采用古生物组合(或动物群)、层序和层型剖面等对比方法来划分。由于各门类生物进化速率不同,各地沉积并非同时。
当时的古地理特点是: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裂,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分开,逐渐向北转移;印度地块在始新世与亚洲腹地相接,形成南亚次大陆;非洲北部逐渐向东赤道位置靠近;南、北美洲在“巴拿马地峡”时而相接,引起两地动物群部分种类的迁徙和交流。欧亚大陆在早始新世前仍有“乌拉尔海”和喜马拉雅海的阻隔,可能到中始新世前后浅海逐渐消失,欧亚大陆的动物群渐趋相近。第三纪初期,欧亚大陆东西两部与北美相连;亚洲和北美之间通过“白令陆桥”的交流直到晚期才逐渐形成北半球陆生动物群传播的主要路线。格陵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已漂移到接近如今的位置。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后同亚洲相连,红海出现。非洲东部开始出现一个巨大的断裂带。早第三纪中后期,亚洲大陆的最终形成以及中国东部边缘海域的形成奠定了中国现代地势的框架。
随着白垩纪结束,气候显着的变化给植物生命带来了转机,在景观上增加了多样性。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时出现,到早第三纪极度繁盛。这时的被子植物基本上是乔木,无论从新科、新属,还是从个体数量较之中生代有很大增加。热带、亚热带植物如棕榈等远远深入到北极地区。显花植物和草类的发展给动物界的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大陆漂移、气候的分带和气温变化,对生命的进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动物界有海生、陆生和适应半咸水的种类。其中以脊椎动物的变化最为突出。中生代晚期分布广泛的海生爬行动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