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十一、穷理尽性 (第1/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对于“格物致知”,之前在“物格而后知至”的分享中,对于如何格物致知以及观心悟心、悟明自心自性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享。所以对于今天这段内容,我们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悟它。

先补充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分享所使用的《大学》的文本,使用的是朱熹修订的《大学》。这个版本并不是最早的《大学》的原文,《大学》的原文与朱熹修订的版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说今天分享的这一段内容在《大学》的原文中是没有的,这段内容是朱熹在修订的时候增补的。

为什么要增补这一段内容呢?是因为在《大学》的原文中,对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详细的阐述。而对“格物、致知”这部分却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所以朱熹在注解修订《大学》的时候,就增补了这一段内容,专门来阐述格物致知。《大学》的这两个版本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不足,学者对此也存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大家想了解《大学》的原文,也就是最早在《小戴礼记》中的版本,可以在网上搜索了解一下。同时,对于《大学》原文的讲解,特别推荐南怀瑾老师的《大学原本微言》,这本书的内容之前在清凉阅读公众号上连载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也就是说要获得真知,达到对真理的透彻了悟,与道合一,那么就需要深入地“即物而穷其理”。即物的这个物,它可以是任何一种现象,可以是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接触的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它更重要的指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其最核心的“物”更在于我们生命的主体性,也就是我们的“心”。在我们的心中,最重要的又是我们心的本体、本性。即物而穷其理,即是格物致知,即是将我们自心的本体、本性彻底地体认清楚,体悟清楚。这就需要以我们自己的内心为观照、体悟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体察和体悟。

穷其理,理,最早的本意是指玉上面的纹路。这个理是个玉字旁,理,就是玉石上的纹理。玉上面的纹理究竟是怎么样的?将它彻底的弄清楚,然后才能下手雕琢。后来就把它引申为事物的本质、本性、规律,然后又延伸到对“道”的本质、本性、规律的认识,被称为道理。穷其理,即是对道的本质、本性、规律等获得了最究竟透彻的认识,再没有任何疑惑。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灵明之知,灵明之知,其实就是在佛教中所说的能知能觉的觉性,也被称为佛性。从本体的角度,在佛教中也被称为空性,空而灵明、灵明而空之性。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天下之物,这个“物”即是现象。不管是客观现象还是主观现象,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最终都体现为现象。所有一切现象莫不有理,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有它的表象和本质,都有它的一般性质和究竟本性,以及生住异灭的规律。

“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当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规律,没有彻底搞明白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其知又不尽”,认知是没有穷尽的,因为还没有彻底的搞明白。这个时候还有一部分是未知,人类对未知的认识是促进科学和认识本身进步的动力。

“其知又不尽”,这里的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体悟,其一代表对现象的认识和体悟,对其性质、本质和规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呜!重生七零后被糙汉掐腰猛宠 真龙劫 魔神御兽师 至尊箭神 天之炽之神圣帝国 隐藏修为而已,你真当我好欺负? 山人神棍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