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 (第3/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或通往塞外的大道上。

叫卖声、牛叫声、马蹄声、车轮声、骂街声、尖叫声、嬉笑声、歌声、胡笳声……

再看那涿水连接的御河里,漕船、客船、商船、游船、货船云集,往来不绝,首尾相接。

河道拥挤,千帆尽落;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

码头上的衙役,乘着一种叫游艇的小艇,穿梭在大小船只之间,指挥交通。

有的满载货物,顺流西去;有的正靠岸停泊,紧张地卸着货物。

阿布带领的庞大商队,并没有能引起这座繁华大镇的任何波动。

像阿布这样的商队,仅仅是一支稍微大一点的商队罢了。

随着大隋的稳定和繁荣,来自域外的商队多了去了,像突厥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室韦人、契丹人、新罗人、百济人、倭国人的商队,动辄过千。

甚至,有时候因为入关人员太多,会被关口的官员限制颁发通行身牌。

阿布他们,自然是住进了自家在通天桥的产业里。

和在高句丽王都城不一样,这里的店铺只有自家产业,再无老王家陪嫁的产业了。

通天桥的亨德利,格局是照着王都城昌鑫隆产业的格局置办的。

可即使如此,一下子这么多人,住下来肯定不够。

还好,先行的狐带着人早已经在近左租下了两处客栈,才勉强将众人安顿下来。

要将所有的货物、行李装上货船,还需要一点时间。

阿布索性下令,修整一晚,明早登船。

于是,好多第一次来到大隋繁华之地的塞外土鳖们,胡乱收拾一番,便三三两两的去这繁华大镇体验一番。

穿越后的阿布,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传说中的涿郡城,可一点也没有记忆中的古都的辉煌雄壮,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一点的郡城罢了,格局和营州城没什么两样。

阿布觉得,这涿郡城还没有通天桥的热闹和痛快。

这次出来,阿布是和突第齐喆老爷子一起带队的。

老爷子毕竟年岁大了,尽管才四十多岁,可一路马背劳顿,身子骨也是疲乏的紧,所以早早就歇着了。

于是,阿布带着胡图鲁等一干卫队,谢绝了突厥人和波斯人的晚宴邀请,早早地趁着下午阳光,就在这通天桥的码头和街道上闲逛起来。

走着看着,不时地带着大家品尝着涿郡的地方小吃。

在繁华码头不远处的一个街道里,一个榨油坊引起了阿布的主意。

古法榨油,阿布是没见过的。

从前世有记忆开始,老家的油都是用榨油机榨出来的,全都是一股工业味。

“哐!”

“哐!”

……

木头沉闷的撞击声,一次次的敲打着阿布的心胸。

这是一间飘散着浓浓香味的油坊,甚至是整条街都散发着它传出来的浓郁香味。

虽然贾农给自己的那本《齐民要术》手稿原着上面,已经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这种纯粹利用木头和人力的榨油工具,但亲眼所见,还是让人震撼不已。

粗大无比的一整根圆木,一个个发着油光的铁箍,悬挂起来的撞木,一块块三角形的楔子……

吆喝着雄浑“嗨、嗨”的嘶吼,汉子们光着臂膀,流着汗水,古铜色的脸庞上满是沧桑和倔强。

因为自己将来也要搞榨油技术,在机械榨油法没搞出来之前,还得靠老祖尊发明的这玩意,所以阿布对榨油的流程看得仔细。

这个时代的榨油过程,主要有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几个过程。

把油料作物晒干后,先倒入土灶上的斜锅内翻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女厨妃:带着空间养萌娃 七页禾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国 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帝王之名 谍海潮生 三国:白馍榨菜,我竟黄袍加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