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二十七章 改革天师道 上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除三会制度外,陆修静还增加、改革了五腊制度、五感制度等。比如道民在参加三会、五腊日时,不允许嬉皮笑脸,聊天打闹,一定要严肃,对神灵要表示出足够的敬畏。五感就是要对父母、大圣真人、师长等表示出感恩的心,这里当然差不多就是引入了封建儒教的忠孝伦理思想。

通过这些改革,教内组织更加规范,教民能做到令行禁止,组织纪律远超普通百姓,而且统治阶级也能看到道士们遵守儒教纲常伦理,有这样一群有知识、有品味、守规律、懂礼仪的道士,社会哪会不安定,哪里还会有起义暴动!

三、规范奖励、升迁机制。“授箓署职,奖进忠良”,确立了一套功德体制,每个道官的平时表现都要按照类似现代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授箓时严格按照每个人所取得的功德升迁。如果有道民或道官论功应该升迁时,还要认真学习一遍有关的科条禁令,详细地考校功过后,再把结果向天曹汇报,这样才能保佑道民全家平安无灾。

陆修静对内部的官阶系统及箓级划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体上来说,就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道教内部的投影,这样就健全了天师道内部的组织机构,把封建等级制度宗教化,根本目的还是有利于加强统治管理。

作为道教的最高领袖,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起庞大的道教组织,需要一个如臂使指的机构帮他管理,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也极为细致。

四、斋仪是道士的根本,是成仙的必经之路。

陆修静最重视的是斋戒仪范,这也是他改革的重中之重。他认为人神沟通的途径是通过斋醮科仪,所以主张斋醮是求道之本,是入道的根本门户,是修道求仙的根本,想成仙得道必须从斋戒开始,重视礼拜、诵经,这样才是修道正确途径。《陆先生道门科略》戒条规范行为,“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由于自身就是出身权贵,而且与他交往的基本上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权臣贵族,甚至皇帝也经常邀请过去喝茶,因此陆修静对斋仪才会如此重视,乌合之众、不修边幅,那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陆修静批评当时的道教界诸人不知道如何修斋,也不懂斋法的意义和宗旨,所以才需要规范那种极不专业,又不标准的斋醮科仪,改革原始的静室、涂炭斋等。为此,他并专门编撰斋戒仪范一百多卷,用以规范道教仪范,提倡的内持斋戒,外持威仪的宗旨,维护道门神圣。用斋戒来制约人心,制约人的各种欲望,进而教化百姓,最终使“家国太平”。

那么什么是斋戒呢?斋不是吃斋,也不是吃素、戒五荤之类的,而是一种强调身心上的修炼,为了防止外界的干扰,一般要把自己关进一间小黑屋里,通过静思,思神箓气,习法登阶,是一种心境的修炼,陆修静认为这是一种成仙的必需的、最有效的修炼方式。

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陆修静提出斋戒的十条戒律,如心不恶妒、守仁不杀、守贞让义、不色不欲、口无恶言、断酒节行、退身度人、躬心承法、平等一心等。这里没有详细展开解说这十戒,如果详细研究的话,会发现里面吸收了大量的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和佛教的斩断俗缘、生死解脱等思想,在加强道士们的德性修养,把养生成神进一步理论化。这种斋醮科仪和身心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思想,也反映了陆修静从天师道向灵宝派的信仰的转变,也是他儒、释、道三者融合思想的表现。

行斋持戒时,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也要感谢太上众尊大圣真人开道教化及师长开度之恩。例如《洞玄灵宝五感文》结合儒家孝敬父母师尊及佛教的因果观念,让人知道祸福的缘由,体会修斋和报恩的深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明海兵 大唐:最强争霸系统 医品毒妃倾天下 人在大唐,朝九晚五 清明上河图 帝国第一家丁 晋末的卯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