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八百九十五章 下乡考察(5)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相比明线下乡考察队走一路查一路的情景,由内外两大调查局精英组成的暗线考察队依托行动前收集到的线索,直接扑向了各个可疑点。

从朝歌城出发,暗线考察队一路南下,前往的第一站名为博文乡。

博文乡是个沿海乡镇,下辖7个村,共有930户5758口人。与东角郡首府朝歌城、珊瑚郡首府宁海城相距都不过600公里,乡里依托捕鱼业与棉花种植业等,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这样一个乡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从这个乡走出的一位大商人,却引起了考察队的注意。

从博文乡走出的一位大商人姓林名文强,此人是陡然发迹,就在五年前,他还是博文乡博文一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据“动物园”收集到的线索表明,由林文强牵头组成的所谓“林氏家族”,很可能是个会道门性质的团体。

会道门正式产生于明正德年间,是一种具有准宗J性质的封建m信色彩很浓的秘密结社组织。历史上的会道门大多是由民间秘密教门演化而来,但两者又不完全等同,有的J门与会道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会道门可细分为“会门”如大刀、红枪、小刀等,以及“道门”如九宫、先天、一贯、归根等。大体上来说,“道门”的历史要早于“会门”,“道门”一般是由民间秘密J门如白莲、黄天、闻香、先天、罗J演化而来。如****的创始人,传说就是闻香J主的后代。

不管是“会门”,还是“道门”,宋洲向来都抓得很严,基本是抓一个咔嚓一个。因此,在本土生长的会道门许多都朝隐秘的宗族方向发展,虽然后者也在宋洲的打击范围内,但普通的血缘纽带关系与宗族关系真的很难区分,为此宋洲有时候不得不网开一面。

宗族是一种社会单位,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松散地组成。涩会发展伊始,面对严酷的自然及社会的生存斗争,家族只能以较小的规模存在,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子孙会逐渐脱离父族另立宗族。春秋战国以后,一个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人,到魏晋、隋唐时,个别豪门大姓甚至有上万人。

一个宗族的壮大其实只需一两百年,比如明朝老朱家。普通宗族的历史,后世淸代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详细,如広东香山县义门郑氏宗族的始祖来自浙江,11世纪担任広州知府。由于父子二人都葬在香山,所以后代子孙就定居香山,成为“香山开族祖”。到第八代时,有兄弟二人,分为两大房,二人为各房初祖,宗族人丁逐渐兴旺。其中哥哥的一房称为庞头郑族,其“九世祖”和濠头乡高氏宗族的女子成婚,并移居到那里。他的子孙一度达到千余人,其中虽然有一些在城市里经商,并聚集了相当财富,但大多数仍然留在乡下务农。弟弟的一房,又发展分成三房:长子郑宗荣,有三个儿子(即第十代):郑谷彝、郑谷纯、郑谷纹。谷彝和谷纯一同迁到濠头,成为濠头分房之祖,后裔达5000余人。谷纹同他的父亲居住在钱山,因此成为钱山郑氏分房之祖,其后裔大约为600人。

宗族往往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乡村占大多数的是农人,不像城市百姓那样容易流动。因此,血缘纽带在乡村中比在城市中保存得要更好。正因如此,城市中的社会组织和乡村中的社会组织,其形式各不相同,前者以“行会”与“市\/民”组织为典型,后者以宗族组织为特征。

宗族的作用其实要分时期来看,在“王权不下乡”的时代,凡遇灾荒年景,宗族能加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共同抵御灾害。有些宗族会利用宗族公共财产或宗族义仓所储藏的粮食,帮助或救援年老和贫困的族人。如江阴杨氏宗族,该宗族将祭田、所得的部分收入用来预购粮食和衣物,每一位年老或非常贫穷的族人,都有资格领受救济;领到多少视被救济者的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盛唐风流 大筒木宁次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我的亲奶野奶和后奶 翻云 翼瑾风云记 绝世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