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空,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在任期间凌上威下骄横不法。其后宪宗即位威肃四方,于頔才稍有戒惧。元和初年,于頔上表求第三子于季友婚配宪宗长女永昌公主,宪宗应允。到元和八年(813年)因其次子于敏杀人及其它不法事,贬恩王傅,于敏赐死。后元和十三年致仕,不久病死。而于季友则在之前一年,也就是元和十二年(817年),在嫡母居丧期间还与进士刘师服宴饮,被人告发。二人各打四十大板,于季友被削去官爵,刘师服发配连州,距今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此后直到文宗大和年间,于季友才得复起,任明州刺史。为求政绩,于季友上任不久便在城西四十里组织修筑仲夏堰,溉田至数千顷,此举本是功德于世,却不想治标不治本,海水倒灌使明州水患很快暴露出来,百姓上受山洪之灾,下受咸水之苦。有时海潮沿江上溯,咸水倒灌使耕田卤化颗粒难收,人民生活愈加困苦,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为继;樟溪河以上,群峰林立,每当雨季山洪暴发,时常殃及民居农田。因此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阻咸蓄淡、百姓吃水,以及州县之间的航运交通等等。”
“这时明州又出一位人杰,姓王名元暐,出身琅琊王氏,原为京中朝议郎。只因升迁太快,又为官清廉,故而遭到嫉妒排挤,一再遭贬之后,调为鄮县县令。上任后,王元暐看到百姓疾苦,于是将解决水患视为己任,之后度山川之险,察地理之宜,发现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正是解决水患的关键。于是在殷彪殷阁老支持下,王元暐组织人力物力,历时三年终将它山堰建成,同时将时常断流的光溪拓宽挖深,疏浚为南塘河。此前明州迫切需要的阻咸蓄淡,排涝引灌、供水航运等功能都由此发挥出来,人民从此受益无穷。”
“但也正是王元暐修筑它山堰、疏浚南塘河,却将于季友修筑仲夏堰的功绩映衬的黯淡无光,由此得罪,不但不为其向朝廷请功,还想方设法予以打压排挤。此举引起殷阁老不满,那时殷阁老虽已年老致仕,但殷彪出身陈郡殷氏,也是魏晋南朝时的重要士族,所以故旧仍在。因此在明州,原属殷阁老的部属和驸马于季友带来的属吏便冲突起来。”不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