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136章 阵亡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守军元气大伤。

本来用经济战就能绞杀蒙古各部,却付出了血的代价。

此役完全背离了朝廷招抚马哈木,对付阿鲁台的初衷。

朱椿十分自责,自言用武力解决北患是没有出路的,悔不该心存侥幸,同意郭英出关作战。

朱允熥看完奏,久久无语,写信劝慰朱椿。

第二天,发出谕旨,升雁门关副总兵黄之峰为总兵,命朱椿、郭安护送郭英灵柩回南京安葬。

过了整整二十天,朱椿一行才回到南京。

朱允熥追封郭英为忠信公,追赠太子太师衔,郭英长子郭安袭爵,死难将士重加抚恤,立功将士重加奖赏。\\\"

朱棣上书,要带兵出雁门关,替郭英复仇。

朱允熥:\\\"攻打马哈木并非朝廷本意,阿鲁台才是劲敌。\\\"

朱棣:\\\"那我就带兵去打阿鲁台。\\\"

朱允熥:\\\"高炽的奏折前天就来了,说阿鲁台什么好处都捞不着,自己也觉得没意思,灰溜溜撤走了。\\\"

朱棣:\\\"朝廷这是不准备对蒙古人用兵了吗?\\\"

朱允熥:\\\"雁门关一役伤亡惨重,令人心痛,足以说明用武力征服蒙古人是行不通的。我准备双管齐下,收服蒙古人。\\\"

朱棣:\\\"哪双管?\\\"

朱允熥:\\\"沿边九镇整修长城,彻底堵住蒙古人南下劫掠的缺口。

同时,大举向东北移民,开发东北。如此一来,蒙古人就被活活闷死了。\\\"

朱棣想的是快刀斩乱麻剿灭蒙古人,压根不想这么婆婆妈妈,一听他重提开发东北,便扭过头,一声也不言语。

朱允熥问道:\\\"四叔还是不愿意去东北主持大局吗?\\\"

朱棣顾左右而言他,支吾其辞。

朱允熥:\\\"四叔目光如炬,肯定知道迁都北平是大势所趋。北平地处西北、华北、东北交汇之处。

如果不经营好东北,蒙古人不论是从西北方向还是从正北方向突袭北平,全没后顾之忧。假如朝廷经营好东北,蒙古人自保都来不及,根本没有心思威胁北平了。

四叔觉得我说的对吗?\\\"

朱棣一向好战,弄不懂朱允熥为啥心心念惦记东北那鬼地方,十分不悦,\\\"对不对又有什么用?你说的这些,猴年马月也干不成。我现在还勉强能打,不如趁阿鲁台、马哈木虚弱,毕其功于一役。再过几年,你让我打仗,我也打不动了。\\\"

打马哈木折了郭英,灭陈祖义折了蓝圡,朱允熥十分心痛,道:

\\\"兵,凶器也,不到万不得己,不能轻用。况且四叔上岁数了,我怎么着也不会让四叔冲锋陷阵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没法向天下人交代。\\\"

朱棣:\\\"随你。\\\"

悻悻然而去。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赛罗:蓝色披风的少年 始更 老爹求我当太子我却帮老哥战天下 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 光荣使命1937 烈焱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