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90章 史前早中期主要文化代表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哈拉夫遗址无疑是其中最着名的之一,因哈拉夫文化而广为人知。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发现该种文化广泛分布于整个大美索不达米亚和东土耳其,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则位于伊拉克摩苏尔附近的阿尔帕契亚丘,但哈拉夫文化之名出于习惯予以保留。

哈拉夫文化的人群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术(石基础、泥砖),用于建造普通房屋,因此哈拉夫文化很可能已经发展为一个定居农业社会。另外还发现了一个平面具有长方形前厅与圆形内厅的遗址,可能是最早的陵墓等仪式性建筑。

哈拉夫文化彩陶发达,器胎薄,在奶油或浅黄色泥釉上施黑、白和橘红色线条,描绘几何形图案或人、鸟形象,富丽精致。村落临河傍水,村内房屋密集,常见圆形房子。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也进行狩猎。制作石器的技术高超,不仅会切割石料,还会钻孔。装饰品有石制的牛头雕像及双斧形、鸟形垂饰等。已出现铜器。该文化在初始阶段,与安纳托利亚的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阿穆格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哈拉夫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陶器。

4、萨迈拉文化。是西亚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年代约当公元前第6000年后半至第5000年。晚于哈苏纳文化。

1911年,德国学者E.赫茨费尔德在索万之北11公里处的萨迈拉遗址,发现了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的陶器,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随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典型遗址的发现,证实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而以中期文化最为繁盛。

早期萨迈拉文化的典型遗存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遗址1、2层。据放射性碳素断代,索万1年代为前5506±73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还发现有约130座墓,随葬品丰富,除了各种贝壳和石串珠外,还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别致的碗、罐、瓶、长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索万1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为特征,其风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索万2出现了与典型萨迈拉陶相似的薄壳彩陶,从而提供了萨迈拉文化从素陶到彩陶发展的线索。这一时期的萨迈拉文化已有灌溉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二棱有稃大麦以及面包小麦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边击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萨迈拉文化主要以索万3--5层及巴格达东北的乔加马米遗址的早期层次为代表。这是萨迈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为前第6000年末至前第5000年初。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发展,捕鱼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许多小型水渠,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也渐趋完成。作物除麦类外,还有亚麻、小扁豆等。有人推测此时可能已实行牛耕。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乔加马米可能已用亚麻纤维织布。普遍发现了陶纺轮,并发现了素面纺织品的痕迹。索万遗址出土有非本地产的锻制红铜制品、黑曜石等,说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已相当频繁。与前一阶段相比,村落规模有了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x100米,估计有人口1000左右;索万遗址在原护村壕沟沿线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女学霸 穿成皇帝的白月光 想复婚,没门 她有好孕系统,绝嗣男主不要慌 傲剑狂魔 我有特殊的宅斗技巧 青山深处有人家